(大安法師)
問:有的助念團說助念也有師承的,通過一些其他一些方式如運礃,可以使亡者輕易往生,而且很有瑞相,請慈悲開示,助念與往生的關係?
答:哦,對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知道,往生的正因是這個念佛人本具的信、願、持名、感通。其他的人是一個助緣,正因和助緣的關係一定要擺正他的主次,你這個什麼叫助念?助念就是幫助這個病人保持他信願行的正念,是一個幫助的行為,是個輔助的行為,你可不能喧賓奪主,喧賓奪主就錯了。
特別是還說誰能夠運點氣功啊,要這麼運一下還要怎麼怎麼樣啊.那你說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還不如你的運運氣嗎?還需要你搞這些花樣嗎?在這點點這個什麼那個砂呀,噴點那個什麼什麼東西,反正對你說他是出於好意,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那種慈悲救度,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你有一個安心的相信的話,你還要搞那些幹嘛呀?
還有人更---哎呀,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念《地藏經》給他消業障才能往生。上次我在秦皇島聽到一個人他都很痛心的告訴我:他就是聽到這些話,然後他的父親臨往生的時候他就發大心,給父親念一百部《地藏經》,幫他消業障往生。這也是孝心了,然後就哐啷、哐啷在那念,念到第九十九部的時候,他的父親不行了,他就---不行也·····等我念完再說,還沒等他念完他的父親走了!走的情況很不好,全身僵硬。所以他跟我講的時候,我說:“你怎麼這麼糊塗啊!這個時候你趕緊跟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呀!你還在那呱啦、呱啦念《地藏經》幹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因是信願持名嘛!”發心又發的大,又發的猛,他是東北人嘛,一天都是幾百拜的大磕頭,什麼都很猛,念《地藏經》他也很猛,念一百部。所以,你看看,就失去了一個良好的時機。這個時候就提醒他的父親,我說你提醒父親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幫助他保持這個念頭,就能感通彌陀的願力,彌陀願力在法界當中是無作妙用的,但你一定要用信願持名去感通的,感通這個接引境界就現前了。你不用信願持名去感通,你還去搞其他的東西你就是麻煩了。所以怎麼讓亡者輕易的往生?就是幫他提起信願的正念,然後念佛呢,聲音也不要太大。
助念吶,我發現---我在東林寺這次我母親往生我是參加了全過程,我也總結了些經驗教訓,哎呀!一上來大家都是很慈悲了,一上來就很猛,就恨不得這個病人馬上走。實際他念念都是“你趕快走吧,你趕快走吧······阿彌陀佛趕快接引。”念的非常急,非常猛,這樣實際上給病人帶來很多的心理負擔。他也想走,但是又沒有到臨命終時,又覺得這麼多念佛人在這裡不走又不好意思,再加上這一撥高聲表演了一番,又來了另外一撥,又高聲一番,而且佛號又不一樣。哎呀,我發現這個整個的對病人的折磨很大,我才發現這種方法完全的不可取。所以我就告訴大家,終止助念,就是護理性助念,留個兩三個人在旁邊輕聲的提醒,給病人一種放鬆,一種解脫。然後告訴他:“你命數沒有到,阿彌陀佛自然讓我們身體健康,命數已到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就愉快的去。”非常放鬆的走,氣氛非常的溫馨,不要搞得那麼緊張,不要搞得那麼焦急。
那有很多人看到佛還沒有來,全體都在那裡跪呀、拜呀:“阿彌陀佛趕快來呀,阿彌陀佛趕快來呀·····”。好像用意是好,但是這個方式不可取。所以我現在對東林助念團我也:怎麼在---這是樁細活,一定要知道心理,一定要知道些生命臨終時候的知識,然後就是順其自然,非常細心的念。你看最後,我母親開始就在這種念佛當中,她都生了很大的煩惱,她都不愛聽。我才想到前年我們東林寺也有個香港比丘尼在這裡往生,也是一撥一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到最後,這個比丘尼竟然說:“你們不要念了,我不往生了。”然後當這個比丘尼出現這個情況,那個助念就很害怕,說:“這個孽障鬼找上門了,冤家對頭來了,怎麼辦吶?”他就說:“趕快念《地藏經》,趕快超度,這個業障鬼來了······”他不從自身找原因。哎呀!就搞的亂七八糟呀。
所以我想,助念一定要細一點來做,你看我在我老母親身上我是得到了經驗教訓,讓我老母親都生了煩惱之後,最後我撤了之後,就留幾個比丘尼,一兩個來輪班,細心的,她只要能聽到,能聽到一點點,她能跟就跟,不能跟也沒關係,想睡就睡,想喝就喝,想吃就吃。甚至有很多:哎呀你不能睡呀,睡了不能保持正念啦······被他折磨的要死!人家這個睡一下有什麼不可以呀?睡就睡嘛。我那個老母親我以後調整了我才幸運,調整之後她心裡比較舒服一點,比較好。她開始病痛折磨的很厲害,以後到了十八號上午的時候,十一點左右平靜下來了,她真的是睡夢中去的,非常安詳,睡夢中走的。走了之後,你也很難說她臨終就是一句響亮的阿彌陀佛,她沒有這個水平,因為她確實是糖尿病折磨的她哎呦、哎呦哇,這個時候想翻個身,全身都肌肉疼痛啊。但是我是提醒她:“你就是保持願往生的念頭就可以了,你能跟就跟,不能跟也沒有關係。”給她放鬆,我就心裡想:阿彌陀佛肯定會慈悲不捨任一眾生吶,我那母親已經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她已經說爬都要爬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難道阿彌陀佛能夠不收這個眾生嗎?難道還要給她提要求'臨終這一聲一定要在阿彌陀佛上我才收你,你沒有在這聲佛號上我就不收留你'嗎?我不相信這點,所以我知道勸我老母親一定要臨終正念也做不到,我只能祈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我母親走。還真的是大悲不捨任一眾生,我母親斷氣之後,我再摸我母親的頭頂是發熱的,然後第二天,念完二十四小時佛號,換衣服全身柔軟的,第三天荼毘有三百多顆五色的捨利花出來。我才相信万修萬人去,只要具足信願吶。你如果去談功夫,我老母親也談不上什麼功夫,她也是散亂心吶。
所以這個臨終助念,就是幫助他建立願往生的念頭。佛號能夠提起就讓他提起,提起不來你給他放鬆,該睡就睡,該喝就喝,該吃就吃。上次去新加波,說甚至助念團把人家折騰到什麼程度,人家躺下來都不行,說一定要坐著才能往生,躺下不能往生。那個家屬就說:“我的老母親被人折磨的躺都不能躺,坐在那裡歪歪扭扭的不知道是不是走了?”你折騰這麼多東西幹嘛?你只有對阿彌陀佛的大威神願力有信心之後,他坐著也好,躺著也好,站著也好隨他的意願,他怎麼舒服怎麼來,就好。所以千萬助念的人不要折騰病人吶。
請大家齊來布施 只要大家click入下列慈善網站任何一個贊助商提供的項目一次,該項目贊助商將贊助食物,潔淨水,醫藥等等給有需要的苦命人一次,click得越多,贊助越多,幫助別人之餘,自己又心生喜悅,何樂而不為呢,請大家齊齊共襄善舉,為有需要的人仕出一分力,行善就是如此簡單. http://www.thenonprofits.com/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助念
助念─即是幫助臨終者或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持佛號,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在臨終捨報之際,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四大分離之苦);而且須單獨面對一個茫然不知的 世界,此時亡者的恐懼、迷惑是無法言喻的。
亡者心中若對世間的一切執著不捨,心靈的痛苦往往較身體所承受者更大;再加上中陰境界有種種昏亂、恐怖的情景,如不是有相當禪定功夫之修持者,能當下以清明的智慧來觀照生死的虛妄,而解脫生死外,一般人幾乎只有隨業輪轉、身不由己,而墮落六道輪迴了。 單靠臨終者自己的力量,要想一念往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臨命終前後八小時內極重要事項:
1. 人命終八小時內,是決定上升或下墮之最重要關鍵時刻.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或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持佛號,往生極樂世界。請勸導垂危親人念佛、聽佛號、看佛像、憶念佛陀、切願往生,最後一念最極重要!
2. 請家屬親友替臨終者或亡者助念。家屬與其關係密切,感應迅速,助念之效益更大,請把握關鍵時刻,輪流配合助念,一心不亂的念佛持咒,此為最大的孝心。
3. 人命終後八至十二小時內,神識尚未離開肉體,這時對亡者輕微的碰觸,可能讓他感到猶如刀割的痛苦。故請勿急著為其沐浴、換衣服或任何碰觸,更勿急著送入冰棺或冷凍庫,否則將令其感受痛苦,若亡者一念嗔心起恐有下地獄之虞!
4. 請勿在亡者身旁商量後事、燒紙錢、拜腳尾飯等,務必在八小時內避免觸動到遺體,僅量保持安靜,並以念佛助念為主!
5. 請儘早將金剛明沙灑於亡者額、喉、心、三處,以消除亡者身口意的罪障,並將預先請領之往生陀羅尼經被覆蓋其上。
6. 家屬應儘早聯絡當地的助念團安排助念,並配合輪班念佛。
往生四十九天內家屬應注意事項 :
1.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人命終后四十九日內,若其家屬能為亡者多作佛事,廣造功德(如放生、佈施供養師父、印佛經或任何善行),則家屬能得七分之六功德,亡者可得七分之一功德,且能令亡者離開惡道(地獄、惡鬼、畜生),超生人天。
2. 依據‘西藏度亡經’,常人死亡,于八至十二小時后,會進入昏睡狀態。三天半后,識覺才開始恢復(清醒),進入‘中陰身’。
3. 中陰身狀態大約有四十九天的時間(每人長短不同),這時亡者將因過去所造業力,見到種種恐怖景象難以脫離,例如有冤鬼追打、業風吹卷、地府審判、愁苦煎逼、飄泊無依等,這時亡者唯一祈求的是在陽世的家屬能為其多作佛事,廣造功德,藉佛力加持,救拔其刑苦。
4. 故于四十九天內,所有家屬於行住坐臥應不斷唸佛(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不要中斷,再將功德回向亡者往生極樂世界,則亡者必蒙救度。(回向文範例:‘願以今日唸佛所有功德,回向○○(稱謂)○○○(姓名)居士,業障消除,往生極樂世界。’)
5. 切莫殺生祭拜,一切罪過皆由亡者承擔,只會加重其痛苦。若全家能素食四十九天,則功德更大(再將功德回向亡者)。另請勿在喪儀上作無謂的鋪張和排場,對亡者毫無幫助,不如省下金錢,以亡者名義多做濟世善行,則亡者可得功德。
6. 陀羅尼經被(又稱往生被)及相關法寶要一直蓋在亡者身上,且金剛明沙應灑于亡者額、喉、心三處,切莫離其身,以消除其業障,蒙佛力救度。
7. 佛陀曾開示大部分眾生於過世后均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家屬於四十九日內宜儘早禮請真有修行之法師為其超度,使亡者早日脫離中陰恐布境界,甚或往生極樂世界。勿找未有道行、戒律不凈、口誦心不持之術士為作佛事。
8.請勿于亡者命終七日內火化或土葬,以免因其情執深重,神識難以離開肉體,而增加痛苦。
因為在臨終捨報之際,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四大分離之苦);而且須單獨面對一個茫然不知的 世界,此時亡者的恐懼、迷惑是無法言喻的。
亡者心中若對世間的一切執著不捨,心靈的痛苦往往較身體所承受者更大;再加上中陰境界有種種昏亂、恐怖的情景,如不是有相當禪定功夫之修持者,能當下以清明的智慧來觀照生死的虛妄,而解脫生死外,一般人幾乎只有隨業輪轉、身不由己,而墮落六道輪迴了。 單靠臨終者自己的力量,要想一念往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臨命終前後八小時內極重要事項:
1. 人命終八小時內,是決定上升或下墮之最重要關鍵時刻.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或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持佛號,往生極樂世界。請勸導垂危親人念佛、聽佛號、看佛像、憶念佛陀、切願往生,最後一念最極重要!
2. 請家屬親友替臨終者或亡者助念。家屬與其關係密切,感應迅速,助念之效益更大,請把握關鍵時刻,輪流配合助念,一心不亂的念佛持咒,此為最大的孝心。
3. 人命終後八至十二小時內,神識尚未離開肉體,這時對亡者輕微的碰觸,可能讓他感到猶如刀割的痛苦。故請勿急著為其沐浴、換衣服或任何碰觸,更勿急著送入冰棺或冷凍庫,否則將令其感受痛苦,若亡者一念嗔心起恐有下地獄之虞!
4. 請勿在亡者身旁商量後事、燒紙錢、拜腳尾飯等,務必在八小時內避免觸動到遺體,僅量保持安靜,並以念佛助念為主!
5. 請儘早將金剛明沙灑於亡者額、喉、心、三處,以消除亡者身口意的罪障,並將預先請領之往生陀羅尼經被覆蓋其上。
6. 家屬應儘早聯絡當地的助念團安排助念,並配合輪班念佛。
往生四十九天內家屬應注意事項 :
1.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人命終后四十九日內,若其家屬能為亡者多作佛事,廣造功德(如放生、佈施供養師父、印佛經或任何善行),則家屬能得七分之六功德,亡者可得七分之一功德,且能令亡者離開惡道(地獄、惡鬼、畜生),超生人天。
2. 依據‘西藏度亡經’,常人死亡,于八至十二小時后,會進入昏睡狀態。三天半后,識覺才開始恢復(清醒),進入‘中陰身’。
3. 中陰身狀態大約有四十九天的時間(每人長短不同),這時亡者將因過去所造業力,見到種種恐怖景象難以脫離,例如有冤鬼追打、業風吹卷、地府審判、愁苦煎逼、飄泊無依等,這時亡者唯一祈求的是在陽世的家屬能為其多作佛事,廣造功德,藉佛力加持,救拔其刑苦。
4. 故于四十九天內,所有家屬於行住坐臥應不斷唸佛(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不要中斷,再將功德回向亡者往生極樂世界,則亡者必蒙救度。(回向文範例:‘願以今日唸佛所有功德,回向○○(稱謂)○○○(姓名)居士,業障消除,往生極樂世界。’)
5. 切莫殺生祭拜,一切罪過皆由亡者承擔,只會加重其痛苦。若全家能素食四十九天,則功德更大(再將功德回向亡者)。另請勿在喪儀上作無謂的鋪張和排場,對亡者毫無幫助,不如省下金錢,以亡者名義多做濟世善行,則亡者可得功德。
6. 陀羅尼經被(又稱往生被)及相關法寶要一直蓋在亡者身上,且金剛明沙應灑于亡者額、喉、心三處,切莫離其身,以消除其業障,蒙佛力救度。
7. 佛陀曾開示大部分眾生於過世后均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家屬於四十九日內宜儘早禮請真有修行之法師為其超度,使亡者早日脫離中陰恐布境界,甚或往生極樂世界。勿找未有道行、戒律不凈、口誦心不持之術士為作佛事。
8.請勿于亡者命終七日內火化或土葬,以免因其情執深重,神識難以離開肉體,而增加痛苦。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孝順父母者,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善知識歡喜
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此處布施的主要對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應該對今生的父母孝順恭敬,否則,想把其他眾生視為父母是不現實的。
大小乘的佛經中,非常強調對雙親的孝敬。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運中,會得到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為主的白法天尊之護佑和加持。同時,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也非常喜歡這種人,對他進行加持之後,他的家族中會不離堪為世間應供的阿阇黎。
《親友書》的字面意思,雖然看似好懂,但對於有些頌詞,希望你們不要解釋錯了。現場聽聞的人也好,以後通過光盤學習的人也罷,一定要認認真真思維,看你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再對照講義裡的解釋,看一看有什麼出入。不要憑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把這個頌詞解釋成:如果孝順父母、供養上師阿阇黎、供養梵天等,那麼今生感得妙色,來世轉生善趣。如果這樣理解,簡直與法義差十萬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時學習經論時,千萬不能改變聖者的本來意圖。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離護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識的轉世。同時,今生會以感恩圖報等功德而美名遠揚,處處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來世也將轉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個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還是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和德行。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應盡心盡力地照顧,倘若實在照顧不上,也要經常安慰他們、問候他們。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是這樣,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若沒有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我們根本不會懂文化知識、取捨智慧。阿瓊堪佈在《大圓滿前行筆記》中專門講了父母對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間智慧的恩德、出世間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沒有父母的教導,你從小在牛群中長大,現在吃飯可能連筷子都不會拿。所以,有報恩之心非常重要,這種人即生中名聲遠播,他世能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樂。
不過,現在社會變得比較可怕,古人對父母尊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社會,孩子只學習文化知識,從來不懂孝養父母,這也跟教育脫不了乾系。其實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意謂兒女把父母頂戴在頭上。可是現在的人若孝順父母,大家都覺得特別稀有,紛紛歌功頌德,這是極其顛倒的。
現今這個時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個孩子比較正常,但現在因為種種因緣,父母生的孩子比較少,如果這個孩子不孝順,那父母一輩子就沒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說:“我已經出了家,沒辦法報答父母的恩德。”這種說法不對。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 ”蓮池大師也在教言中說:“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導父母念佛,最終往生淨土”。然而現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覺得一切都完了,讓他永遠不要回來,不然,附近的人會指指點點,自己也抬不起頭來。但我們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沒有出家人,就覺得這家跟屠夫家一樣,特別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父母會千方百計讓孩子出家,並且把這作為炫耀的資本,到處去宣傳。
你們如果有出家的緣分,當然非常好,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不管怎麼樣,父母健在時,自己也應該供養承侍。 《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間上若無佛出世,善於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縱然父母已離開人間,我們在開法會、朝聖地時,提一提他們的名字,或者交錢請僧眾加持,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已故的父母為了養育你造過很多惡業,如今可能墮在地獄、餓鬼、旁生中,若依靠僧眾的威力念經超度,他們也有擺脫的機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說:“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六祖壇經》也說:“恩則孝養父母。”因此,我們應當報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實在不能報恩,也不要天天讓他們生氣,畢竟老年人很快會離開人間,在短暫的歲月裡,你沒有能力讓他快樂,也不要讓他大動肝火。有些父母脾氣不太好,假如給氣死了,你過失也比較大,已經造“無間罪”了。
子女對父母孝順,就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很多上師也喜歡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會加持,賜予他悉地。否則,對父母都不孝順,有些上師有點害怕:“他對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會不會有一天對我也是這樣?”所以不敢接近他。
現在的教育體系,我始終認為,缺少感恩或者孝順的理念,這樣一來,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漠不關係、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書裡說,人們把該恭敬的父母扔出門外,不該恭敬的寵物迎到家裡,而且“娶了媳婦拋棄娘”,種種行為非常過分。父母一輩子嘔心瀝血撫育他,結果他長大之後,把父母像仇人一樣對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我們講《前行》時也描述過。
修行人平時積累的善根,應該迴向給今世父母為主的有情眾生,以報答他們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辭世,有機會要給他們多作迴向。每次一開法會,都寫父母的名字請僧眾念經,這種傳統很值得學習。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勝的對境時,從來不提他們名字,也不作一點善根迴向,這是不孝順的表現,以後應該學會關心父母為主的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索達吉堪布
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此處布施的主要對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應該對今生的父母孝順恭敬,否則,想把其他眾生視為父母是不現實的。
大小乘的佛經中,非常強調對雙親的孝敬。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運中,會得到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為主的白法天尊之護佑和加持。同時,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也非常喜歡這種人,對他進行加持之後,他的家族中會不離堪為世間應供的阿阇黎。
《親友書》的字面意思,雖然看似好懂,但對於有些頌詞,希望你們不要解釋錯了。現場聽聞的人也好,以後通過光盤學習的人也罷,一定要認認真真思維,看你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再對照講義裡的解釋,看一看有什麼出入。不要憑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把這個頌詞解釋成:如果孝順父母、供養上師阿阇黎、供養梵天等,那麼今生感得妙色,來世轉生善趣。如果這樣理解,簡直與法義差十萬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時學習經論時,千萬不能改變聖者的本來意圖。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離護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識的轉世。同時,今生會以感恩圖報等功德而美名遠揚,處處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來世也將轉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個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還是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和德行。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應盡心盡力地照顧,倘若實在照顧不上,也要經常安慰他們、問候他們。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是這樣,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若沒有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我們根本不會懂文化知識、取捨智慧。阿瓊堪佈在《大圓滿前行筆記》中專門講了父母對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間智慧的恩德、出世間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沒有父母的教導,你從小在牛群中長大,現在吃飯可能連筷子都不會拿。所以,有報恩之心非常重要,這種人即生中名聲遠播,他世能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樂。
不過,現在社會變得比較可怕,古人對父母尊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社會,孩子只學習文化知識,從來不懂孝養父母,這也跟教育脫不了乾系。其實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意謂兒女把父母頂戴在頭上。可是現在的人若孝順父母,大家都覺得特別稀有,紛紛歌功頌德,這是極其顛倒的。
現今這個時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個孩子比較正常,但現在因為種種因緣,父母生的孩子比較少,如果這個孩子不孝順,那父母一輩子就沒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說:“我已經出了家,沒辦法報答父母的恩德。”這種說法不對。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 ”蓮池大師也在教言中說:“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導父母念佛,最終往生淨土”。然而現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覺得一切都完了,讓他永遠不要回來,不然,附近的人會指指點點,自己也抬不起頭來。但我們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沒有出家人,就覺得這家跟屠夫家一樣,特別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父母會千方百計讓孩子出家,並且把這作為炫耀的資本,到處去宣傳。
你們如果有出家的緣分,當然非常好,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不管怎麼樣,父母健在時,自己也應該供養承侍。 《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間上若無佛出世,善於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縱然父母已離開人間,我們在開法會、朝聖地時,提一提他們的名字,或者交錢請僧眾加持,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已故的父母為了養育你造過很多惡業,如今可能墮在地獄、餓鬼、旁生中,若依靠僧眾的威力念經超度,他們也有擺脫的機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說:“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六祖壇經》也說:“恩則孝養父母。”因此,我們應當報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實在不能報恩,也不要天天讓他們生氣,畢竟老年人很快會離開人間,在短暫的歲月裡,你沒有能力讓他快樂,也不要讓他大動肝火。有些父母脾氣不太好,假如給氣死了,你過失也比較大,已經造“無間罪”了。
子女對父母孝順,就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很多上師也喜歡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會加持,賜予他悉地。否則,對父母都不孝順,有些上師有點害怕:“他對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會不會有一天對我也是這樣?”所以不敢接近他。
現在的教育體系,我始終認為,缺少感恩或者孝順的理念,這樣一來,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漠不關係、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書裡說,人們把該恭敬的父母扔出門外,不該恭敬的寵物迎到家裡,而且“娶了媳婦拋棄娘”,種種行為非常過分。父母一輩子嘔心瀝血撫育他,結果他長大之後,把父母像仇人一樣對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我們講《前行》時也描述過。
修行人平時積累的善根,應該迴向給今世父母為主的有情眾生,以報答他們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辭世,有機會要給他們多作迴向。每次一開法會,都寫父母的名字請僧眾念經,這種傳統很值得學習。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勝的對境時,從來不提他們名字,也不作一點善根迴向,這是不孝順的表現,以後應該學會關心父母為主的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索達吉堪布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兩歲女嬰腎腹水嚴重刻不容緩,因費用不足出院



劉蕊,女,2歲。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大留鎮鄉大留鎮人。去年11月23號在天津市兒童醫院診斷為:腎病綜合症,腹腔積液,2雙腎積水3肺炎,4腹水溝疝 生命垂危,但劉蕊的母親王紋渲一直不願放棄。
劉蕊於今年12月7日住進北京大學第一住院部,北婦幼兒科,二樓兒腎科二十二床。因費用不足,12月22日出院回家。 媽媽王紋宣 電話:13473628775。
母 親 的 呼 喚
王紋宣
我是一個農村婦女, 一兒一女,一周多點的小女兒劉蕊于 2008年11月23日在天津兒童醫院就診,確診為腎病綜合症.
劉蕊的診斷書寫明: 劉蕊腎病綜合症, 顏面及雙下肢浮腫,伴腹部膨隆可見靜脈.雙肺呼吸音粗噪. 雙腎積水,腹部大量腹水.腹股溝疝氣.
我結婚的日子不長,孩子一病所有的積蓄花完了,外債欠得不少.
我的家庭情況很特殊: 公婆離婚, 不能管我們,孩子爸爸因開計程車時,沒有法律意識被判刑三年半, 現在監獄服刑,還有兩年半. 我現在是走投無路, 也曾向政府求助過,但離孩子所需要的藥費實在是相差太遠, 我非常感謝所有關心幫助過我們的愛心人士, 但確不能抹去我心中的無力感. 慈善會給我1000元錢,孩子生病治療,現在剩不到200元。心裏苦啊,無從向人訴說:孩子的藥費不知道從哪來,冬天買煤的錢不知道從哪來,丈夫服刑後我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女兒的哭聲時時撕裂著我的心,心裏那種難受與心疼無法用言語述說,我甚至不敢看公路兩旁的空地,一看我就會想像女兒將被埋在那一個人孤零零的可憐景象,我知道自己也不健康了,不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都達到一定程式了,現在只是因為女兒我在強撐著,一旦女兒走了,我肯定也會崩潰的。
女兒是我最最珍貴的寶貝,可憑我的力量我根本沒有任何能力了,因此,我想到了求助於社會各界的好心人,希望大家能本著一顆菩薩之心伸出援救之手,幫我救救女兒,讓她能擁有第二次的生命起點,我將終身感激不盡,以後我也會盡我的力量去幫助現在象我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謝謝!
求菩薩保祐我的女兒!
009年9月1日在石家莊腎病醫院的B超:
臨床表現:尿檢異常一年
超聲所見: 腎輪廓清,包膜完整,大小約:7.9X4.3X4.2,RK:8.9X4.9X4.1實質回聲增強,集合系統結構尚可。
心包:未探及異常,液性暗區。
腹腔:下腹腸間可探及少量游離液性暗區
胸腔: 左右側胸腔未探及異常液性暗區。
診斷: 雙腎大於正常,腹腔積液
孩子媽媽說:自去年始孩子先後在北京兒研所、天津兒童醫院、石家莊腎病醫院診斷為腎病綜合症。兒研所和天津方面都建議她做腎穿,檢查病理,但因缺少錢至今沒有做過腎穿。
專業人士看了照片分析如下:
詳細的機理要一下說清楚很難,個人建議孩子先到醫院做治療,因為從照片上看,現在孩子浮腫和腹水很嚴重,最怕引起感染和腎功能衰竭,以及其他臟器的進一步破壞!
先住院接受治療,包括脫水,補充血液白蛋白等,甚至可以採取腎臟透析來緩解病情,減輕腹水,穩定病情!
等急性期過後,情況穩定下來以後,還可以採取中醫治療!
這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只是搞不好容易復發!家長的日常護理也很重要!BR>孩子的情況這麼拖下去非常不容樂觀!
第一步是集資到錢,然後馬上住院!現階段一定要趕緊住院治療去腹水控制尿蛋白流失!天氣這麼冷,孩子每感冒一次就會加重病情,要重視啊!一旦情況緊急要搶救就麻煩了,一是那會一下子增加很多費用,另外孩子的腎臟就會進一步損壞,甚至出現生命危險!這個孩子算皮實的,但也不能再拖了!等病情穩定以後中西醫結合治療!
圖一:因小孩的肚子太大媽媽抱著也不舒服, 經常躺在小車裏哭著喊媽媽
圖二:孩子不僅僅是腎病綜合症,還有腹腔積水、腹股溝疝氣、雙肺呼吸粗噪
圖三:奈的媽媽獨自承擔精神重壓、帶著孩子四處求助,掙扎度日
希帳號如下。
郵局匯款
收款人:兒童希望
收款人地址:北京朝陽東區西壩河南路3號浩鴻園趣園 1C
郵編:100028
捐款請注明:劉蕊專用
銀行匯款
開戶名: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社會救助工作委員會
帳號: 35020188000071568
開戶行名: 中國光大銀行北京朝內支行
捐款請注明:劉蕊專用
支付寶網上支付
帳戶:Hope@childrenshope.org.cn
捐款請注明:劉蕊專用 捐款確認方法: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南路3浩鴻園趣園1c
電話:010-64462430/31/32/33/-600
傳真:010-64462430/31/32/33/-611
捐助熱線:64462478
捐款確認電話:010-64462430/31/32/33/-618(財務室)
郵編:100028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在家眾應知拜佛禮儀、戒規
以下文字是我根據四川省佛教協會印製,釋常律著《佛教居士須知》一書,通過刪繁就簡,歸納整理而成,與大家共勉,敬請各位仔細閱讀,勿生疑心
序文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淨戒
常律提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先研經論求禪定智慧,廢弛戒學於旁而不研守,每多犯戒而不知。此乃捨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獄果報,悔晚矣,實為愚昧之行。”
“甚多學者,對佛陀所製之戒律,皆感束縛不安,甚至認為是初學佛者之絆腳石,當使入門者望而卻步。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亦導致現時太多修佛者不守戒律,造成佛教今天不振之因,令筆者甚為傷感。”
“筆者當軍人時,認為軍中紀律,可謂比佛教戒律更加嚴厲,故方能訓練鋼鐵的軍隊,亦才能捍衛國家,你不能說軍律無理苛刻。換言之,修佛要修成無上正知正覺,豈能言戒律過於束縛?”
“視一般佛子不能持戒清淨,乃其身心仍帶深重不良習性,自己不易改之,卻怪戒律嚴謹拘束反而一再犯戒,實無緣修佛,並辱佛門!當墮地獄受報,哀哉!”
正文
以下拜佛禮儀、戒規,是作者從戒律中找出,針對在家修佛者容易冒犯若罪而列,非常重要,學佛者千萬不可忽視!
一、寺院內的一針一線,不得取用
若受師父饋贈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內
筆者未出家前,曾因身體欠佳,而常至寺廟小住數天,發現很多信徒隨便於佛寺內廚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內樹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於寺廟作法會或打佛七,佛菩薩生日時,檀越(施主)所供養打齋之物品數量很多,而在法會圓滿時,剩很多物品,就隨便分取回家煮食;筆者看到掌廚師傅不知戒律,而隨便分給自己弟子帶回家,亦有自己取食用。
像這種舉動,已嚴重犯了盜戒,盜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眾生所捐之物品、金錢叫常住物),百分之百絕對下地獄受苦無量。寺院之物不分價值,微細至縱使你在寺廟打電話,而不投錢,就足夠下地獄受苦。這叫因小果大,後悔莫及。
二、入寺須知
(一)入寺
1、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2、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3、入佛寺不可大聲說話,勿隨地吐痰,隨地擤鼻涕,須心存恭敬
4、寺內法器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5、入廁須換穿拖鞋。若穿鞋進廁,出廁後一定要洗淨鞋底方可入佛堂禮佛
6、在寺院浴室中不得小便、洗衣
(二)拜佛
1、拜佛之前,應潔淨身體。勿食葷食、辛味、煙酒
2、入佛堂應由側門入,隨身攜帶之物品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3、入佛堂不得穿拖鞋、皮鞋,嚼檳榔,吃零食,吸煙
4、於佛堂內不得大聲談話、喊叫,或躺或臥或跑跳、嬉戲
5、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即做禮拜,更不得溜達作觀賞態,東張西望
我常注意到許多信徒一進佛堂內,不知頂禮跪拜,卻在堂內走來走去,又站在堂內正中央,一直高視佛面,像觀藝術品一樣,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觀佛面應站立於堂外丈遠而觀之,方符合禮制也。這點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6、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禮拜位置,一般人請勿站或禮拜(拜佛勿用中間的拜墊)
7、拜佛姿勢要莊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
8、有人禮拜,勿從前面過
(三)見僧人
1、見面稱法師,或稱師父。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禮拜時應面向佛位或正位(入門處所對的方向)。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在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
2、凡受過五戒,菩薩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師父,定要頂禮師父三拜,若不拜就犯戒。於行路中,與師父向遇,應停足向師父問訊後離去,不得閃避而過
3、徒弟與師父不可同拜一人,應師父先拜後徒弟再拜
4、與師父談話,不得面對師父,應側立或側坐,亦不得於高處,或太遠立。對師父談話應清晰小聲,和顏悅色。師父講話中不得插嘴
5、師若坐,應當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時,不得靠壁斜立,對師父不敬
6、師父之座位、床,及師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7、奉飲食於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淨。若吃剩之食物不可讓師父食用,是為不淨罪
8、供養師父物品或師贈物,當雙手跪求領受
9、若有人問師父之法號,應當說上某下某,不可直稱師父名字,會被人取笑你不知禮節
(四)聽經
隨眾禮拜入座,如自己後到,法師已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打瞌睡。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三、在家須知
(一)恭敬佛寶
1、佛桌上不可亂放雜物
佛桌上平時應擦拭清潔,(不可用口吹灰塵或香灰)除放置佛像、香爐、佛燈、燭台、供品以外,其他物品萬不可放在佛桌上,否則犯了不敬三寶之罪!
2、點香時香多火勢大而不能熄滅時,勿用口吹滅,相當不敬的。應用扇子打滅或分成小把,用手振動即滅也
3、有人點香,為試聞香味,將香拿至鼻孔一聞,再插到香爐內,這是相當不敬的,造了盜佛香罪。凡香經鼻聞過後,決不可再供佛
4、若自己手持佛像時,不得向人行禮打招呼。而手捧佛像,一定不可低過腰部
(二)恭敬法寶
1、佛經為三寶中之法寶,經典之所在,自有龍天護持,見佛經如見佛。不可污損佛經,更不可將佛經放在夫婦房間內,更不可放置於地下室或廁所旁邊。應放置於書桌上或書櫃上,且要高過腰部才可,而且放經典於桌上,不可超出桌緣,視為不敬
2、我們要用雙手捧經,不可用單手,要高過腰部,手要洗乾淨。敬經如敬法,不可馬虎。有人拿經,不但用單手持經,還邊走邊甩著經典,真是罪過!
3、閱經時,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宜端坐閱讀。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經上
4、還有,經典平時最好用一塊乾淨布遮著,免染灰塵。若經典破了,定要修補完整才可
5、有人誦經,請勿在旁走動
後記
以上是在家眾拜佛應知的禮儀戒規“希望每位在家眾能確實遵守,如此修行佛法,當無障礙,自可修得戒、定、慧三無漏學,若犯之不守非但不能修證佛果,反遭無量罪,實可惜哉!”
“祈願大眾能一心持淨戒,直證菩提,了脫生死,解脫輪迴之苦,永享極樂,是本人最大願望,阿彌陀佛!”
序文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淨戒
常律提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先研經論求禪定智慧,廢弛戒學於旁而不研守,每多犯戒而不知。此乃捨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獄果報,悔晚矣,實為愚昧之行。”
“甚多學者,對佛陀所製之戒律,皆感束縛不安,甚至認為是初學佛者之絆腳石,當使入門者望而卻步。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亦導致現時太多修佛者不守戒律,造成佛教今天不振之因,令筆者甚為傷感。”
“筆者當軍人時,認為軍中紀律,可謂比佛教戒律更加嚴厲,故方能訓練鋼鐵的軍隊,亦才能捍衛國家,你不能說軍律無理苛刻。換言之,修佛要修成無上正知正覺,豈能言戒律過於束縛?”
“視一般佛子不能持戒清淨,乃其身心仍帶深重不良習性,自己不易改之,卻怪戒律嚴謹拘束反而一再犯戒,實無緣修佛,並辱佛門!當墮地獄受報,哀哉!”
正文
以下拜佛禮儀、戒規,是作者從戒律中找出,針對在家修佛者容易冒犯若罪而列,非常重要,學佛者千萬不可忽視!
一、寺院內的一針一線,不得取用
若受師父饋贈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內
筆者未出家前,曾因身體欠佳,而常至寺廟小住數天,發現很多信徒隨便於佛寺內廚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內樹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於寺廟作法會或打佛七,佛菩薩生日時,檀越(施主)所供養打齋之物品數量很多,而在法會圓滿時,剩很多物品,就隨便分取回家煮食;筆者看到掌廚師傅不知戒律,而隨便分給自己弟子帶回家,亦有自己取食用。
像這種舉動,已嚴重犯了盜戒,盜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眾生所捐之物品、金錢叫常住物),百分之百絕對下地獄受苦無量。寺院之物不分價值,微細至縱使你在寺廟打電話,而不投錢,就足夠下地獄受苦。這叫因小果大,後悔莫及。
二、入寺須知
(一)入寺
1、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2、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3、入佛寺不可大聲說話,勿隨地吐痰,隨地擤鼻涕,須心存恭敬
4、寺內法器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5、入廁須換穿拖鞋。若穿鞋進廁,出廁後一定要洗淨鞋底方可入佛堂禮佛
6、在寺院浴室中不得小便、洗衣
(二)拜佛
1、拜佛之前,應潔淨身體。勿食葷食、辛味、煙酒
2、入佛堂應由側門入,隨身攜帶之物品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3、入佛堂不得穿拖鞋、皮鞋,嚼檳榔,吃零食,吸煙
4、於佛堂內不得大聲談話、喊叫,或躺或臥或跑跳、嬉戲
5、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即做禮拜,更不得溜達作觀賞態,東張西望
我常注意到許多信徒一進佛堂內,不知頂禮跪拜,卻在堂內走來走去,又站在堂內正中央,一直高視佛面,像觀藝術品一樣,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觀佛面應站立於堂外丈遠而觀之,方符合禮制也。這點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6、佛堂中央位置,是住持禮拜位置,一般人請勿站或禮拜(拜佛勿用中間的拜墊)
7、拜佛姿勢要莊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
8、有人禮拜,勿從前面過
(三)見僧人
1、見面稱法師,或稱師父。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禮拜時應面向佛位或正位(入門處所對的方向)。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在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
2、凡受過五戒,菩薩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師父,定要頂禮師父三拜,若不拜就犯戒。於行路中,與師父向遇,應停足向師父問訊後離去,不得閃避而過
3、徒弟與師父不可同拜一人,應師父先拜後徒弟再拜
4、與師父談話,不得面對師父,應側立或側坐,亦不得於高處,或太遠立。對師父談話應清晰小聲,和顏悅色。師父講話中不得插嘴
5、師若坐,應當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時,不得靠壁斜立,對師父不敬
6、師父之座位、床,及師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7、奉飲食於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淨。若吃剩之食物不可讓師父食用,是為不淨罪
8、供養師父物品或師贈物,當雙手跪求領受
9、若有人問師父之法號,應當說上某下某,不可直稱師父名字,會被人取笑你不知禮節
(四)聽經
隨眾禮拜入座,如自己後到,法師已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打瞌睡。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三、在家須知
(一)恭敬佛寶
1、佛桌上不可亂放雜物
佛桌上平時應擦拭清潔,(不可用口吹灰塵或香灰)除放置佛像、香爐、佛燈、燭台、供品以外,其他物品萬不可放在佛桌上,否則犯了不敬三寶之罪!
2、點香時香多火勢大而不能熄滅時,勿用口吹滅,相當不敬的。應用扇子打滅或分成小把,用手振動即滅也
3、有人點香,為試聞香味,將香拿至鼻孔一聞,再插到香爐內,這是相當不敬的,造了盜佛香罪。凡香經鼻聞過後,決不可再供佛
4、若自己手持佛像時,不得向人行禮打招呼。而手捧佛像,一定不可低過腰部
(二)恭敬法寶
1、佛經為三寶中之法寶,經典之所在,自有龍天護持,見佛經如見佛。不可污損佛經,更不可將佛經放在夫婦房間內,更不可放置於地下室或廁所旁邊。應放置於書桌上或書櫃上,且要高過腰部才可,而且放經典於桌上,不可超出桌緣,視為不敬
2、我們要用雙手捧經,不可用單手,要高過腰部,手要洗乾淨。敬經如敬法,不可馬虎。有人拿經,不但用單手持經,還邊走邊甩著經典,真是罪過!
3、閱經時,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宜端坐閱讀。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經上
4、還有,經典平時最好用一塊乾淨布遮著,免染灰塵。若經典破了,定要修補完整才可
5、有人誦經,請勿在旁走動
後記
以上是在家眾拜佛應知的禮儀戒規“希望每位在家眾能確實遵守,如此修行佛法,當無障礙,自可修得戒、定、慧三無漏學,若犯之不守非但不能修證佛果,反遭無量罪,實可惜哉!”
“祈願大眾能一心持淨戒,直證菩提,了脫生死,解脫輪迴之苦,永享極樂,是本人最大願望,阿彌陀佛!”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五戒戒相
一.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五個要素,才算是破「不殺生戒」:
1有情生物出現
2知道是有情生物
3殺意
4殺的行動
5該生物的死亡
二.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五個要素,才算是破「不與取戒」:
1有主之物
2知道為有主之物
3偷盜之意圖
4偷盜的行動
5經由行動而偷到手
三.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不邪淫戒」:
1不能侵犯者(有20種女人)
2對上述族群的性慾
3性慾的行動
4經由行動的性接觸
問:「什麼是20種女人?」
答:「名稱如下:
1母守護女:母親所養護的女孩。
2父守護女:父親所養護的女孩。
3父母守護女:父母所養護的女孩。
4兄弟守護女:兄弟所養護的女孩。
5姊妹守護女:姊妹所養護的女孩。
6親眷守護女:親戚所養護的女孩。
7宗族守護女:宗族所養護的女孩。
8宗教守護女:同門教長或教友所養護的女孩。
9夫主守護女:丈夫所養護的女孩。
10杖罰禁製女:行為不端由國王標明姓名、住址、課徵罰金,禁止男人接觸的女人。
11財貨買婦:被某男人以賣身契買來作妻子的女人。
12意樂婦:志願與某男人同居的女人。
13財貨住婦:因某男人的富有而成為其妻。
14衣資住婦:窮困,因希求物資,例如:衣服等而成為某男人之妻的女人。
15水得婦:某男人曾向他求婚的女人,由家庭的長輩,拉著新娘與新郎的手,伸入一盆水中而給予祝福:『願你們相愛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永不分離,就像水一樣永不分離。 』
16取走花環婦:因為某男人為她解除勞役而為其妻的女人。
17娶婢為妻婦:女奴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8娶傭為妻婦:女工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9軍掠婦:某男人在戰爭中贏得的女俘,娶之為妻的女人。
20須臾婦:與某男人同居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其妻的女人。
任何男人侵犯了上列20種女人之一,再加上上述的因素等,就違破
了第三戒『不邪淫』。 」
問:「在第三戒(不邪淫)裡,以女人的立場而言要如何考量?」
答:「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彼此有感覺,但是這男人和她並不適配,那麼他就是她所不能侵犯的人
四.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不妄語戒」:
1謊言
2說謊的意願
3說謊的行動
4別人了解所說的話
五.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飲用酒類與迷幻品戒」:
1迷幻物
2飲用的慾望
3飲用的行動
4迷幻物經過喉嚨
1有情生物出現
2知道是有情生物
3殺意
4殺的行動
5該生物的死亡
二.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五個要素,才算是破「不與取戒」:
1有主之物
2知道為有主之物
3偷盜之意圖
4偷盜的行動
5經由行動而偷到手
三.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不邪淫戒」:
1不能侵犯者(有20種女人)
2對上述族群的性慾
3性慾的行動
4經由行動的性接觸
問:「什麼是20種女人?」
答:「名稱如下:
1母守護女:母親所養護的女孩。
2父守護女:父親所養護的女孩。
3父母守護女:父母所養護的女孩。
4兄弟守護女:兄弟所養護的女孩。
5姊妹守護女:姊妹所養護的女孩。
6親眷守護女:親戚所養護的女孩。
7宗族守護女:宗族所養護的女孩。
8宗教守護女:同門教長或教友所養護的女孩。
9夫主守護女:丈夫所養護的女孩。
10杖罰禁製女:行為不端由國王標明姓名、住址、課徵罰金,禁止男人接觸的女人。
11財貨買婦:被某男人以賣身契買來作妻子的女人。
12意樂婦:志願與某男人同居的女人。
13財貨住婦:因某男人的富有而成為其妻。
14衣資住婦:窮困,因希求物資,例如:衣服等而成為某男人之妻的女人。
15水得婦:某男人曾向他求婚的女人,由家庭的長輩,拉著新娘與新郎的手,伸入一盆水中而給予祝福:『願你們相愛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永不分離,就像水一樣永不分離。 』
16取走花環婦:因為某男人為她解除勞役而為其妻的女人。
17娶婢為妻婦:女奴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8娶傭為妻婦:女工被男人娶之為妻者。
19軍掠婦:某男人在戰爭中贏得的女俘,娶之為妻的女人。
20須臾婦:與某男人同居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其妻的女人。
任何男人侵犯了上列20種女人之一,再加上上述的因素等,就違破
了第三戒『不邪淫』。 」
問:「在第三戒(不邪淫)裡,以女人的立場而言要如何考量?」
答:「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彼此有感覺,但是這男人和她並不適配,那麼他就是她所不能侵犯的人
四.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不妄語戒」:
1謊言
2說謊的意願
3說謊的行動
4別人了解所說的話
五. 該行為需全部符合以下四個要素,才算是破「飲用酒類與迷幻品戒」:
1迷幻物
2飲用的慾望
3飲用的行動
4迷幻物經過喉嚨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五戒表解
殺戒
釋名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與殺人罪同。
制意
一、由殺害生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後生結冤,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貴之珍寶錢財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需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 是眾生。
二、 眾生想。
三、 起殺心。
四、興方便。
五、命斷。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癡重、瞋貪次之。)
二、所殺生。
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
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之人。
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凶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果〈犯〉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果〈持〉報
戒殺
一、戒殺即維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斷滅瞋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淨土。
盜戒
釋名
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類分多種:
一、偷取
二、劫取
三、騙取
四、脅取
五、訛賴取
六、抵謾取
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
(五戒悉同)
次第
一、約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
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
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
隨力所能,罰治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果〈犯〉報
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果〈持〉報
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讚歎。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戒
釋名
染情逸蕩,污穢交遘,名不淨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淨行,是名邪淫。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制意
一、淫欲能繫縛眾生,不令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染心看者,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亂靜心故。謂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故。經云此淫欲者,是眾魔境界。
次第
菩薩利生,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先,因淫念染汙淨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違背自利故。
具緣
一、是眾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與境和。
輕重
就心、境、數,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瞋癡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
一、 暫犯即止
二、 數犯乃斷
三、 數犯數斷
四、 犯而久續。
(前輕後重)
開遮
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
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淨如佛,可開方便。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若犯手淫,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果〈犯〉報
邪淫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
三、眷屬不得隨意。
四、淫欲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
果〈持〉報
戒淫
一、諸根調順,永離喧調。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讚歎。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有貞順,純潔無雜。
又離於女人無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語戒
釋名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亦攝惡口(罵詈)
兩舌(離間語)
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欲造惡業,妄語在先。
三、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四、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
次第
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
一、是眾生。
二、眾生想。
三、起誑心。
四、覆實事。
五、言明瞭。
六、前人解。
輕重
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
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謊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止息他人悲傷、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果〈犯〉報
妄語
一、墮三惡道。
二、多被誹謗。
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
五、語不明了。
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惡臭。
果〈持〉報
戒妄
一、口常清淨,如優缽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恒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酒戒
釋名
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
穀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癡迷。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也。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也。
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次第
前四戒為性戒在先。
酒戒為遮在後。
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
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
二、 無重病因緣,飲則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
輕重
一、 自飲犯五戒中酒戒。
二、 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飲酒、有人於下加辛肴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
開緣有二:
一、 病時偏以諸藥至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
果〈犯〉報
飲酒
一、 死墮灌口地獄。(釀酒,踱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 生於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果〈持〉報
戒酒
一、 神智清明,恬靜安寧。
二、 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塗。
釋名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與殺人罪同。
制意
一、由殺害生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後生結冤,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貴之珍寶錢財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需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 是眾生。
二、 眾生想。
三、 起殺心。
四、興方便。
五、命斷。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癡重、瞋貪次之。)
二、所殺生。
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
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之人。
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凶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果〈犯〉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果〈持〉報
戒殺
一、戒殺即維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斷滅瞋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淨土。
盜戒
釋名
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類分多種:
一、偷取
二、劫取
三、騙取
四、脅取
五、訛賴取
六、抵謾取
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
(五戒悉同)
次第
一、約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
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
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
隨力所能,罰治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果〈犯〉報
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果〈持〉報
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讚歎。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戒
釋名
染情逸蕩,污穢交遘,名不淨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淨行,是名邪淫。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制意
一、淫欲能繫縛眾生,不令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染心看者,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亂靜心故。謂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故。經云此淫欲者,是眾魔境界。
次第
菩薩利生,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先,因淫念染汙淨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違背自利故。
具緣
一、是眾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與境和。
輕重
就心、境、數,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瞋癡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
一、 暫犯即止
二、 數犯乃斷
三、 數犯數斷
四、 犯而久續。
(前輕後重)
開遮
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
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淨如佛,可開方便。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若犯手淫,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果〈犯〉報
邪淫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
三、眷屬不得隨意。
四、淫欲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
果〈持〉報
戒淫
一、諸根調順,永離喧調。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讚歎。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有貞順,純潔無雜。
又離於女人無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語戒
釋名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亦攝惡口(罵詈)
兩舌(離間語)
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欲造惡業,妄語在先。
三、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四、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
次第
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
一、是眾生。
二、眾生想。
三、起誑心。
四、覆實事。
五、言明瞭。
六、前人解。
輕重
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
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謊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止息他人悲傷、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果〈犯〉報
妄語
一、墮三惡道。
二、多被誹謗。
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
五、語不明了。
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惡臭。
果〈持〉報
戒妄
一、口常清淨,如優缽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恒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酒戒
釋名
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
穀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癡迷。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也。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也。
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次第
前四戒為性戒在先。
酒戒為遮在後。
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
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
二、 無重病因緣,飲則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
輕重
一、 自飲犯五戒中酒戒。
二、 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飲酒、有人於下加辛肴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
開緣有二:
一、 病時偏以諸藥至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
果〈犯〉報
飲酒
一、 死墮灌口地獄。(釀酒,踱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 生於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果〈持〉報
戒酒
一、 神智清明,恬靜安寧。
二、 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塗。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讓執著隨風而去
風在空中吹,沒有方向與目的地,它的心從不在任何一點上停留,也不執著於任何一物。它從不留戀任何東西,它是沒有分別的,因此就那樣地瀟灑,不知道何謂痛苦,也不知道何謂歡樂,因為這一切都不能動它的心,不能讓它起心動念。此處可見風,彼處也遇風,何處沒風蹤,它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不必要去執著它,沒有執著,因此它很自在,它在空中自由地來去。
娑婆世界的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執著我的,我所有的,分別心、執著至死都不肯捨棄。因此放縱貪嗔癡,廣造罪業,輪迴六道,無有出期,卻樂在其中,真的是可憐憫者。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是世人卻就是看不破,放不下,順境貪愛,逆境瞋恚,因此不能夠像風一樣瀟灑自在,隨意而來,隨意而去。
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試想想,難道自己業因果報,要別人承受嗎?因果是自己的因果啊!用盡千方百計,難道是欺騙別人嗎?是在欺騙自己啊!能夠深信因果,我們必然也就心安了。佛門裡常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等。 《紅樓夢》裡有寫王熙鳳的詩,寫得很好:“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厚地待人、誠懇地待人呢?孔子,大聖人也,他講:“我欺誰呢?我欺天嗎?”是啊,我們誰都不能欺騙得了,欺騙的是自己。我們為什麼不學學風,它無時不在給我們說法,佛法都在裡面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從中覺悟呢?
陽台外風光旖旎,望著四周滿山鬱鬱蔥蔥、蒼翠欲滴的相思樹,小鳥在喁喁細語,蔚藍的天空中悠閒漫遊的雲朵,好一幅美麗圖畫,大自然是這樣美好,我浮想聯翩。忽然一陣冷風襲來,樹林發出嘩嘩的聲音……風吹,樹搖;風止,樹靜,不過皆是緣起的假相,過去就過去了,絲毫沒留下什麼。青山依舊,鳥依舊,大自然亦依舊。這不過是大自然中的成,住,壞,空的現象罷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法爾如是,不曾留下什麼,還要執著什麼呢?
娑婆世界的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執著我的,我所有的,分別心、執著至死都不肯捨棄。因此放縱貪嗔癡,廣造罪業,輪迴六道,無有出期,卻樂在其中,真的是可憐憫者。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是世人卻就是看不破,放不下,順境貪愛,逆境瞋恚,因此不能夠像風一樣瀟灑自在,隨意而來,隨意而去。
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試想想,難道自己業因果報,要別人承受嗎?因果是自己的因果啊!用盡千方百計,難道是欺騙別人嗎?是在欺騙自己啊!能夠深信因果,我們必然也就心安了。佛門裡常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等。 《紅樓夢》裡有寫王熙鳳的詩,寫得很好:“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厚地待人、誠懇地待人呢?孔子,大聖人也,他講:“我欺誰呢?我欺天嗎?”是啊,我們誰都不能欺騙得了,欺騙的是自己。我們為什麼不學學風,它無時不在給我們說法,佛法都在裡面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從中覺悟呢?
陽台外風光旖旎,望著四周滿山鬱鬱蔥蔥、蒼翠欲滴的相思樹,小鳥在喁喁細語,蔚藍的天空中悠閒漫遊的雲朵,好一幅美麗圖畫,大自然是這樣美好,我浮想聯翩。忽然一陣冷風襲來,樹林發出嘩嘩的聲音……風吹,樹搖;風止,樹靜,不過皆是緣起的假相,過去就過去了,絲毫沒留下什麼。青山依舊,鳥依舊,大自然亦依舊。這不過是大自然中的成,住,壞,空的現象罷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法爾如是,不曾留下什麼,還要執著什麼呢?
訂閱:
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