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一定要安太歲嗎?

當我們小的時候,在家有父母管教,在學校有老師管教,當我們犯錯了,老師或家長就會處罰我們……

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在學校上學的日子裡,每天都有「值日生」負責教室的雜物事……

在這三界當中,其實人類的善惡是天界的人在管理,天人對於人類的角色,就像我們的師長或父母般……

天人每逢陰曆的六齋日,會派大臣來人間考察善惡…….

不僅如此,天界中每年也有一個天人,監督人間善惡……

所謂的「太歲」,其實就是天界的「值年神」,扮演著如人間的「值日生」的角色。只是「值日生」是負責擦黑板、倒垃圾等雜務事的學生。而天上的「值年神」是負責管理人類善惡的天人,而這個工作,也是以輪流的方式負責的,這些天人就是所謂的「太歲」了。

這可以說,這些太歲扮演著人類父母或師長的角色,看管人類的善惡,若遇到人類犯戒的話,那就會暗中處罰或教育這個人。

而道教中所謂的「安太歲」,其實就是事先安貼一下這些「值年神」,這意思就是說:「太歲啊!萬一我犯錯的話,你就包容一下,不要處罰我喔!」所以在道教中的「安太歲」,就是報上自己大名,做一些捐錢的動作,這意思就如說:「太歲啊!你看我有在行善喔!」這般意思。

那為什麼「安太歲」還要配合自己的生肖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肖,而每個生肖者又有不同的個性。而這些太歲也是有生肖,當然也是有個性,既然有個性那就有個性不合的問題了。這好比父母和子女若是生肖相沖,那就有個性不合的問題,這都是同樣原理。既然如此,那孩子的行為常常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尤其是本身表現不好時。所以,當這些值年神(太歲)的生肖和你的生肖相沖的話,那就會有同樣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犯太歲」。只是,天神處罰你,主要是看你的善惡作為當依據。總之,犯太歲就是你的性格和神明的性格不相容,由其是行為不儉時,此太歲可能會特別看不下去,而對你有所懲罰。

由於天人也是人,也有個性和脾氣,所以當看到人類造惡時,可能大不高興,而處罰人類。尤其是本身個性就和你相沖的太歲看到你做壞事的話,那在太歲的眼裡,會顯得突出而看不下去。既然如此,這個太歲就會處罰你了,若是如此的話,你這一年的運勢就會很糟糕了。其實,這是太歲故意暗中這樣做的,因為你做了壞事,太歲就刻意讓你不順,以免你太猖狂了。

所以,「安太歲」就是事先安貼這太歲(值年神),萬一自己犯了什麼小錯,太歲能包容一下的用意,也是事先行善,讓太歲看以獲得好印象。這好比孩子故意在父母前做兩件好事,取悅父母以搏取好感,這都是同樣的狀況。

但是話又說回來,若你是持戒行善的人,那太歲當然不會拿你怎麼樣。就如父母看到孩子表現樣樣都很好時,即使先天個性不合,這時父母也不會拿你怎麼樣,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換句話說,若你是個持戒行善之人,即使到了犯太歲之年,沒有做安太歲的動作,那也是OK沒問題的。

相反的,若人安太歲之後,還是造惡的話,太歲還是會處罰你的。這就如你稟報父母說:「我要乖乖,不會做壞事。」但是事後照常造惡的話,那你的父母可能認為你欺騙,那就會照常處罰你了,只是每個父母的容忍程度不同。而不同的太歲,對你的容忍程度當然也不同,若是先天上個性就與太歲相沖的人,那你就需要好好把持自己,別做了壞事了。很多人在犯太歲這年都會去安太歲,總知道有安比沒安好,但是可能不知道這個關係和原理。

在六十首的媽祖籤詩中的第十三首,其中第一句話是「命中正逢羅孛關」,此「羅孛關」就是遇到凶神值關的意思。也就是,你會諸事不順,原本這就是因果造成的,也是自己造惡造成的,而在這個時候卻又遇到「凶神」值關(或犯太歲),那狀況就更慘了,因為連太歲也看不下你的惡行,所以當惡報來臨時,就算有善神要幫你的話,那也不行,因為太歲的權高位重,既然太歲認定你是造惡或要懲罰你時,其他神明也不便插手幫你,所以籤詩後面接著是「用盡心機總未休,作福問神難得過,恰是行舟上高灘」。到了這個時候,你再行善也沒用了,因為太遲了,你要求神也沒用,因為太歲判定你行惡或太歲懲罰了你,而其他神明更不能插手幫你了,所以,你的噩運就如「恰是行舟上高灘」,沒有神明能救……

但是,籤詩是以人的宿命而論的,這也可以說,抽到這支籤的人,還是有一絲希望的。

如果你能到神明前,肯切懺悔,痛改前非的懺悔,只要能感動太歲的話,那你的噩運就有指望得到解救了。只要你的噩運在沒有結成惡果之前,那通通有效。如果事情已經惡化結成惡的果實了,那就當然什麼都來不及了。所以,當你要解救自己前,必須在事情的惡果還沒有結成之前求救,這才有機會扭轉。

在此還是要重申一個原則,做人原本就不能違背「五戒」,因為只要犯了五戒,那遲早惡果就會來,所以,只要你是守戒之人,那就沒有惡運的問題。反之,若你是行善之人,那神明就會特別照顧你。這就如家中有個品德好的資優生,那父母或師長就會特別疼愛是一樣的道理。

總結,人生當要持戒、行善,畢竟這對於自己的命運大有好處,而非只是做給神明看而已,若能如此,太歲也為你高興了。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又見騎驢兄弟

兄弟騎驢的故事,也許大家很熟悉了,但是,人們還是常常犯了路人的過失。

現在我就將兄弟騎驢的故事再重複一遍,而你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和這些路人一樣。



有一對兄弟帶著他們的驢子進城了,這時是哥哥騎驢,而弟弟走路。此刻路人看了就說:「哥哥怎麼自己騎不愛護弟弟呢!」

此時兄弟聽到了,就換成弟弟騎驢,哥哥走路。此刻路人看了又說:「弟弟怎麼不知尊敬哥哥而自己騎驢呢!」

此時兄弟聽到了,就兩個人都一起騎驢。此刻路人看到了又說:「怎麼一隻驢子兩個人騎,這太不愛護動物了!」

此時兄弟聽到了,就兩個人都下驢而走路。此刻路人看了又說:「怎麼兩個笨蛋,有驢子不騎卻用走路的!」



其實,當你看到是哥哥騎驢,而弟弟走路,你可以說:「這弟弟還真尊敬哥哥,自己捨不騎,而給哥哥騎,這精神可佳呀!」

當你看到是弟弟騎驢,哥哥走路。你可以說:「哥哥還真愛護弟弟,犧牲自己,保護幼小,精神可佳呀!」

當你看到的是兄弟都騎驢,你可以說:「這樣做真是既經濟又實惠啊!」

當你看到兄弟都不騎驢,你可以說:「兄弟牽驢散步,還真愜意啊!」



以上故事,前面的路人看了都說壞話。相反的,後面的路人看了都說好話。而會說好話或壞話,也正代表此人的善惡心了。

因此,當你在生活中做一件事,當你怎麼做都有人說話時,你可以從他們的說話內容知道,這是說話者的忌妒心、厭惡心,或說話者的善心,而非你做的對不對的問題。因此,當你做了事有人評擊時,你不必急著改變。或者有人稱讚時,你也不必急著高興,你做的對不對,這是沒有一定準則可評鑑的。而說話者只是以自己的主觀看法或主觀感受而評論而已。而這些評論也常常反應當事者的心態,意即,這些評論之詞,不見得是你做的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呈現評論的善惡心態而已。

 

什麼才是真正的評論?

對一件事情的做法,能正反兩面都顧及的言論,才是真正的評論。而單方面只說好或壞,這都不是評論,而是惡意攻擊或是善意稱讚。

兄弟騎驢的故事,常常會發生在你的四周圍,只要你生活多多用心,你就會發現。當這個故事又在你周圍重演時,也是你觀察人性的時機了。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要不要改數字

……古代愚人……

在從前有個地方,距離王城有五十里,故名為「五十里」,這個地方有甜美的泉水,因此,王城內的人民,每天都要到「五十里」這個地方取水。但是取水時日一久,百姓覺得五十里的路途遙遠,因而不肯去取水。這時王城內的村長就對大家說:「你們不要離開,我去跟國王商量,把五十里改為三十里,使距離短些,你們就不必辛苦往返了!」果然,經過村長的祈請,國王同意將該地改名為三十里,眾人聽了也很高興,因而樂意去取水了。

………現代愚人………

看過古代版的「心理作祟」之故事後,各位一定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現在再來看現代版的「心理作祟」之例子;

譬如;現在許多大樓,假如樓名是「四」樓的話,住戶都會很不高興,因此都把四樓跳過而稱為五樓,這樣一來住戶才樂意購買和居住。不稱為四樓,難道就不會死了嗎?

又譬如;有的人花好幾萬,去購買號碼有「8」的車牌,以為這樣就能「發」,也因此而買的很高興。有了「8」真的就會「發」了嗎?

「4」無關「死」,「8」也無關「發」,可是人們常被數字牽著鼻子走,連一點自己也沒有啊!

名稱雖改,本質沒變,可是人們畢竟要被這些數字牽著走,你不覺得古今愚人都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