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恐怖的人不用怕,因為不是要說什麼神怪的東西;對於喜歡恐怖的人來說,此文要令你們失望了。
最近做的一個項目發現很多人,又其是女士們越來越喜歡她們自己了。以前有鏡子就喜歡照,又時候可能是一看到鏡子就照個不停。現在更加方便了,有數碼相機和拍照手機隨時隨地都能夠將倩影留住。
在香港的一些論壇和國內的一些博客,也有很多女士喜歡將自己的照片上傳,特意讓他人評頭品足。此舉非要超凡的自信不可。但是如果我們發現對他人的評價非常在意的時候,我們就要小心了!因為我們已經愛上了自己的影像了。要為自己的相貌爭取高評價,開始喜歡人家的讚嘆聲,對他人的不認同起了反感的想法。
學佛人應該知道相貌的虛妄,今天的美女俊男五六十年後和任何一位老人家都沒有太大的區別。身體會虛弱,腦子可能也會開始不好使。但是我們偏偏會對這身軀如此執著。有的甚至將自己的頭像加插到任何有可能加插的地方。
除了我們看得到的相貌,有些人的自我欣賞還跨越了實質的相貌,而進入了精神層面。對自己文采的追捧和信心,對自己觀點的執著,不能容忍他人不同的看法。將人家對自己的看法看的非常之重。
這些的導致原因又在哪裡呢?
下次經過鏡子,看一下,就是在這一刻,我們覺得鏡子裡面的人有那麼一絲的值得留戀和喜愛,問題就出來了。執著,貪愛,執假為真。不光是外表還有內心。
請大家齊來布施 只要大家click入下列慈善網站任何一個贊助商提供的項目一次,該項目贊助商將贊助食物,潔淨水,醫藥等等給有需要的苦命人一次,click得越多,贊助越多,幫助別人之餘,自己又心生喜悅,何樂而不為呢,請大家齊齊共襄善舉,為有需要的人仕出一分力,行善就是如此簡單. http://www.thenonprofits.com/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練就一顆平常心
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嚴禪師的德行,所以在他任朗州刺史時,曾多次邀請唯嚴禪師下山參禪論道,然而都被唯嚴禪師婉言謝絕了。沒辦法,李翱只得親身去拜見唯嚴禪師,去的那一天,正好碰上禪師在山邊的樹下閱讀經文。
雖然是太守親自來拜訪自己,但是禪師卻毫無起迎之意,對李翱表現得不理不睬。見此情形,侍者便提醒唯嚴說:“太守已等候您很長時間了。”唯嚴禪師只當沒聽見,只是一個勁兒地閉目養神。
李翱偏是一個性子火暴之人,他看禪師這種毫不理睬的態度,就忍不住怒聲斥責道:“真是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甩著袖子想離開。
這時候,唯嚴禪師才慢慢地睜開眼睛,慢條斯理地問:“太守為什麼會看中遠的耳朵,而輕視近的眼睛呢?”
這話是針對李翱“眼之所見不如耳之所聞”而說的。李翱聽了也很吃驚,忙轉身拱手謝罪,並請教什麼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導的漸修形式,即先戒而後定,再由定生慧。但唯嚴禪師是石頭希遷禪師的法嗣,屬於惠能的南宗,講究的不是漸修,而是頓悟法門。
因此,唯嚴禪師便回答他說:“我這裡沒有這種閒著無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得問:“大師貴姓?”唯嚴禪師說:“正是這個時候。”
李翱更糊塗了,他只好悄悄地問站在一旁的寺院總管,剛才大師回答是什麼意思?總管說:“禪師姓韓,韓者寒也。時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韓'嗎?”
唯嚴禪師聽後說:“胡說八道!若是他夏天來也如此問答,難道'熱'嗎?”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幾聲,氣氛頓時輕鬆多了。他又問禪師什麼是道。唯嚴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後問他:“理會了嗎?”李翱搖搖頭說:“沒有理會。”
禪師又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還是不解。
唯嚴禪師的“雲在青天水在瓶”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雲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豎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只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這時,突然一道陽光射了下來,正巧照見瓶中的淨水,李翱頓有所悟,不禁隨口念了一偈:“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領會了唯嚴說的禪機呢,還是在讚美老禪師說得好,抑或是說老禪師道行高。反正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的禪偈。
唯嚴禪師開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氣和火氣,以便投入參禪問道的心境,最後見他氣和、心平之後,這才對他說了入道的真諦: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禪宗師父們最愛拿來啟發學人的一句詩偈,以此告訴人們要保持一顆榮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因為,在禪宗看來,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禪。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什麼是平常心呢?實際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種順其自然、不加強求的心態,也就是要睡覺時就睡覺,要坐立時就坐立,熱的時候取涼,寒的時候取火,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淨對待的自然生活。禪宗所說的平常心,是本來清淨自性心的一種全然顯現,它與今人所說的平常心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但是,無論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還是今人所講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種良好的修養,當然,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閱歷和胸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古有明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誠先生的“好景時,決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分悲觀”,這些都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
在現代社會,社會物質財富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逐和渴望也超過了以往社會的任何時期。按道理說,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追求一定的物質財富,這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正所謂欲壑難填,有些人一味地追逐生活享受,卻拋棄了一顆寶貴的平常心。具體表現就是浮躁、急功近利,而且還經常背信棄義、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等。
當然,執著於物質享受,肆意拋棄平常心的人,只是那些不善於處世的少數人。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善於處世的人,他們能夠持有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他們相信成敗只是過程,努力自有回報,因而看淡成功,追求不止。
可見,平常心有利於人們清醒地認識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有利於保持一顆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而且更有利於人們實現自己的偉大志向。所以說,還是盡快地練就一顆平常心吧,這對於完美處世是大有裨益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雖然是太守親自來拜訪自己,但是禪師卻毫無起迎之意,對李翱表現得不理不睬。見此情形,侍者便提醒唯嚴說:“太守已等候您很長時間了。”唯嚴禪師只當沒聽見,只是一個勁兒地閉目養神。
李翱偏是一個性子火暴之人,他看禪師這種毫不理睬的態度,就忍不住怒聲斥責道:“真是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甩著袖子想離開。
這時候,唯嚴禪師才慢慢地睜開眼睛,慢條斯理地問:“太守為什麼會看中遠的耳朵,而輕視近的眼睛呢?”
這話是針對李翱“眼之所見不如耳之所聞”而說的。李翱聽了也很吃驚,忙轉身拱手謝罪,並請教什麼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導的漸修形式,即先戒而後定,再由定生慧。但唯嚴禪師是石頭希遷禪師的法嗣,屬於惠能的南宗,講究的不是漸修,而是頓悟法門。
因此,唯嚴禪師便回答他說:“我這裡沒有這種閒著無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得問:“大師貴姓?”唯嚴禪師說:“正是這個時候。”
李翱更糊塗了,他只好悄悄地問站在一旁的寺院總管,剛才大師回答是什麼意思?總管說:“禪師姓韓,韓者寒也。時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韓'嗎?”
唯嚴禪師聽後說:“胡說八道!若是他夏天來也如此問答,難道'熱'嗎?”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幾聲,氣氛頓時輕鬆多了。他又問禪師什麼是道。唯嚴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後問他:“理會了嗎?”李翱搖搖頭說:“沒有理會。”
禪師又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還是不解。
唯嚴禪師的“雲在青天水在瓶”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雲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豎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只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這時,突然一道陽光射了下來,正巧照見瓶中的淨水,李翱頓有所悟,不禁隨口念了一偈:“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領會了唯嚴說的禪機呢,還是在讚美老禪師說得好,抑或是說老禪師道行高。反正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的禪偈。
唯嚴禪師開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氣和火氣,以便投入參禪問道的心境,最後見他氣和、心平之後,這才對他說了入道的真諦: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禪宗師父們最愛拿來啟發學人的一句詩偈,以此告訴人們要保持一顆榮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因為,在禪宗看來,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禪。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什麼是平常心呢?實際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種順其自然、不加強求的心態,也就是要睡覺時就睡覺,要坐立時就坐立,熱的時候取涼,寒的時候取火,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淨對待的自然生活。禪宗所說的平常心,是本來清淨自性心的一種全然顯現,它與今人所說的平常心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但是,無論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還是今人所講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種良好的修養,當然,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閱歷和胸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古有明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誠先生的“好景時,決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分悲觀”,這些都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
在現代社會,社會物質財富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逐和渴望也超過了以往社會的任何時期。按道理說,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追求一定的物質財富,這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正所謂欲壑難填,有些人一味地追逐生活享受,卻拋棄了一顆寶貴的平常心。具體表現就是浮躁、急功近利,而且還經常背信棄義、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等。
當然,執著於物質享受,肆意拋棄平常心的人,只是那些不善於處世的少數人。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善於處世的人,他們能夠持有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他們相信成敗只是過程,努力自有回報,因而看淡成功,追求不止。
可見,平常心有利於人們清醒地認識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有利於保持一顆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而且更有利於人們實現自己的偉大志向。所以說,還是盡快地練就一顆平常心吧,這對於完美處世是大有裨益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大地觀想
自從降生到這個世界,我們就注定無法離開腳下這厚重的土地。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依托,是我們保持平衡的基礎。如果離開了大地,我們不僅無法立足,甚至會失去生命延續的根基。腳下安穩的大地為我們提供了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場所,也為我們提供了諸多足以養育身體的資源。
也許正因為大地只知道默默無聞的奉獻,從來不求回報,所以我們常常很容易忘乎所以。就像一個個被父母寵壞的孩子一樣,以為父母所做一切都是應該的,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卻很少有感恩報恩的思想,很少為他們的生存安危考慮。甚至毫無節制,瘋狂地去索取。以至於美麗的地球母親已經變得傷痕累累,面目全非了。
全球變暖,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繁,地震連綿不斷,無不在提醒我們腳下的大地已經不堪重負,現代人的慾望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基本的生存所需。現代人為了滿足所謂的高度物質享受,從地表到地球的深處,凡是能攫取的一點都不放過。數年下來,地球就像是一個被淘空了內臟,元氣大傷的病人,搖搖欲墜,自身都難保。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還會有安全感呢?
這塊厚重的土地,是一切有緣降生於此所有生命體共同的家園。古人沒有破壞它,後人有權利享用它。所以今人也沒有資格隨意毀壞它。這就是基本的生存規矩。如果只知有己,不知有他,就會幹傻事。而毀壞的結果不僅無法使自己安生立命,也會禍及後代子孫。今天的一切變故已經在昭示世人不守規矩所要付出的慘重代價。當然只還不是最終的結果,那隻不過是一個序幕而已。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從人類自身的活動去找原因,而是以一個無辜者的姿態責怪老天爺為什麼要與人作對。也許只有在地震發生的時候,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大地的穩定對生存在這塊土地之上的人有多麼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地的顫動,讓習慣於安安穩穩,舒舒服服生活的人無所適從。一切本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完全都亂了套。
被地震長時間襲擾的人,更是日夜生活在極度驚恐之中。數百人夜宿廣場、街頭。有家不能歸,有屋不敢住。即便是大震之後數日,依然是神經脆弱,寢食不安,神情恍惚,精神高度緊張。走在樓梯上,感覺樓梯在搖晃;坐在椅子上,感覺椅子在顫動;躺在床上,感覺床也在晃動。地震的陰影在人的大腦中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隨時都有一種天塌地陷,末日來臨之感。這就是大地不穩帶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更不用說完全失去了大地支撐後的結果。
實際上,在人的生命中除了這個有形的大地之外,還有一個對人同等重要的無形大地,這個大地就是人的心地。心地歷來被智者稱之為小宇宙。這個小宇宙是人的精神賴以生存的空間。它的穩定與否同樣直接影響著人精神生活的質量。人的喜怒哀樂莫不由此發出,而其中所投射出的正是心地真實存活的狀況。
兩個大地雖有形體上的重大差別,但根基和緣起卻是同一的。兩者都是上善為本。無論什麼時候,一旦偏離了這個根本,它就無法穩定。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混亂。腳踩大地的感覺是最踏實的。什麼時候脫離了這個依托,安全感就沒有了。心也會隨之飄蕩。
每當我們遇到預料不到的變故時,我們的心也會脫離心地而焦躁不安。佛家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土地生萬物,而被污染的土地萬物難以茁壯成長,被污染心地也只會生長煩惱、鬱悶、貪嗔癡慢。卻無法讓這個蘊藏無盡智慧的礦藏發揮其神奇的作用。
人人都想保持快樂的心情,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保持清淨無染的心態。因為清淨無染實際上就是恢復人正常的心理狀態,讓我們本來清淨無比的心回歸本處。不被世俗的污泥濁水所左右。人心本善,這是聖賢為我們所揭示的人性的本質。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能夠讓心地安穩,安穩的心地就能增長智慧,生長快樂。
當然,這樣的道理也許人人都懂,只是當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諸多醜惡的事情就很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中空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自然會隨之而動。我們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什麼人,什麼事都會遇到。這就是境緣現前時對人意志的磨練。
在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力所不及狀況的前提下,我們也只能調伏自己最容易被污染的心。以免我們的心態完全被破壞了。一定要明白,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自古至今,從來都沒有白拿別人的財物而不償還的道理。想想六道之中何以會有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存在,什麼就都明白了。小聰明畢竟難成大智慧。得而失之,失而得之。人算不如天算。究竟這個時代那些“超人”們是在得,還是在失?迷惑之人哪裡能看得清楚。
有造作就必定就有果報。這是世出世間永恆的真理。對於現代社會種種違背道德和人性的行為,只要稍有因果常識的人都會對這些造作無量滅身罪孽人的後果感到恐怖。只有對其無知感到可憐和可恨。各人自有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所謂是好言難勸該死鬼,對於這類迷惑顛倒的眾生,神佛都無能為力,無法找到度脫的機緣。我們這些身處五濁惡世的凡夫俗子,除了減少被無限的傷害之外,又能做什麼呢?就隨他去吧。
人生在世,最苦莫過於心苦。因為心靈之痛不捨晝夜,沒完沒了。精神失去依托就會使人生變得百無聊賴,樂趣喪失,虛度掉大好的時光。人依靠穩固的大地而安穩地生活,依賴清淨上善的心地而得到快樂。遵循這樣的大道去生活,人生的樂趣就會越來越多。
也許正因為大地只知道默默無聞的奉獻,從來不求回報,所以我們常常很容易忘乎所以。就像一個個被父母寵壞的孩子一樣,以為父母所做一切都是應該的,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卻很少有感恩報恩的思想,很少為他們的生存安危考慮。甚至毫無節制,瘋狂地去索取。以至於美麗的地球母親已經變得傷痕累累,面目全非了。
全球變暖,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繁,地震連綿不斷,無不在提醒我們腳下的大地已經不堪重負,現代人的慾望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基本的生存所需。現代人為了滿足所謂的高度物質享受,從地表到地球的深處,凡是能攫取的一點都不放過。數年下來,地球就像是一個被淘空了內臟,元氣大傷的病人,搖搖欲墜,自身都難保。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還會有安全感呢?
這塊厚重的土地,是一切有緣降生於此所有生命體共同的家園。古人沒有破壞它,後人有權利享用它。所以今人也沒有資格隨意毀壞它。這就是基本的生存規矩。如果只知有己,不知有他,就會幹傻事。而毀壞的結果不僅無法使自己安生立命,也會禍及後代子孫。今天的一切變故已經在昭示世人不守規矩所要付出的慘重代價。當然只還不是最終的結果,那隻不過是一個序幕而已。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從人類自身的活動去找原因,而是以一個無辜者的姿態責怪老天爺為什麼要與人作對。也許只有在地震發生的時候,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大地的穩定對生存在這塊土地之上的人有多麼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地的顫動,讓習慣於安安穩穩,舒舒服服生活的人無所適從。一切本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完全都亂了套。
被地震長時間襲擾的人,更是日夜生活在極度驚恐之中。數百人夜宿廣場、街頭。有家不能歸,有屋不敢住。即便是大震之後數日,依然是神經脆弱,寢食不安,神情恍惚,精神高度緊張。走在樓梯上,感覺樓梯在搖晃;坐在椅子上,感覺椅子在顫動;躺在床上,感覺床也在晃動。地震的陰影在人的大腦中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隨時都有一種天塌地陷,末日來臨之感。這就是大地不穩帶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更不用說完全失去了大地支撐後的結果。
實際上,在人的生命中除了這個有形的大地之外,還有一個對人同等重要的無形大地,這個大地就是人的心地。心地歷來被智者稱之為小宇宙。這個小宇宙是人的精神賴以生存的空間。它的穩定與否同樣直接影響著人精神生活的質量。人的喜怒哀樂莫不由此發出,而其中所投射出的正是心地真實存活的狀況。
兩個大地雖有形體上的重大差別,但根基和緣起卻是同一的。兩者都是上善為本。無論什麼時候,一旦偏離了這個根本,它就無法穩定。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混亂。腳踩大地的感覺是最踏實的。什麼時候脫離了這個依托,安全感就沒有了。心也會隨之飄蕩。
每當我們遇到預料不到的變故時,我們的心也會脫離心地而焦躁不安。佛家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土地生萬物,而被污染的土地萬物難以茁壯成長,被污染心地也只會生長煩惱、鬱悶、貪嗔癡慢。卻無法讓這個蘊藏無盡智慧的礦藏發揮其神奇的作用。
人人都想保持快樂的心情,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保持清淨無染的心態。因為清淨無染實際上就是恢復人正常的心理狀態,讓我們本來清淨無比的心回歸本處。不被世俗的污泥濁水所左右。人心本善,這是聖賢為我們所揭示的人性的本質。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能夠讓心地安穩,安穩的心地就能增長智慧,生長快樂。
當然,這樣的道理也許人人都懂,只是當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諸多醜惡的事情就很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中空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自然會隨之而動。我們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什麼人,什麼事都會遇到。這就是境緣現前時對人意志的磨練。
在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力所不及狀況的前提下,我們也只能調伏自己最容易被污染的心。以免我們的心態完全被破壞了。一定要明白,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自古至今,從來都沒有白拿別人的財物而不償還的道理。想想六道之中何以會有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存在,什麼就都明白了。小聰明畢竟難成大智慧。得而失之,失而得之。人算不如天算。究竟這個時代那些“超人”們是在得,還是在失?迷惑之人哪裡能看得清楚。
有造作就必定就有果報。這是世出世間永恆的真理。對於現代社會種種違背道德和人性的行為,只要稍有因果常識的人都會對這些造作無量滅身罪孽人的後果感到恐怖。只有對其無知感到可憐和可恨。各人自有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所謂是好言難勸該死鬼,對於這類迷惑顛倒的眾生,神佛都無能為力,無法找到度脫的機緣。我們這些身處五濁惡世的凡夫俗子,除了減少被無限的傷害之外,又能做什麼呢?就隨他去吧。
人生在世,最苦莫過於心苦。因為心靈之痛不捨晝夜,沒完沒了。精神失去依托就會使人生變得百無聊賴,樂趣喪失,虛度掉大好的時光。人依靠穩固的大地而安穩地生活,依賴清淨上善的心地而得到快樂。遵循這樣的大道去生活,人生的樂趣就會越來越多。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要感恩毀謗我們的人
佛在經上講過,娑婆世界也是好修行的場所,在娑婆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礙,樣樣順心,樣樣如意,提升很困難。這個世界苦樂夾雜大起大落,要墮落很快,一下會墮地獄,要往上升也快。所以你能了解這個環境,抓住這個環境大幅度的提升自己多好!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慈悲,就是愛心。你能夠把你的愛心擴充到法界虛空界,至少也像《弟子規》那樣一個標準,「凡是人,皆須愛」。你能夠愛一切眾生,人之外所有的動物平等愛惜,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你沒有一樣不是真誠愛心,那你到極樂世界去,那個品位就提升得很高、很高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學這一招,學化解所有的怨恨,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不但沒有怨恨,還有感恩的心,為什麼?消我的業障。順境裡頭感恩,逆境裡頭更感恩,這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多幸福!放下恩怨,全心全力尊重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這樣去做才有真實的功德。
住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往來,就學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念念想幫助他們、成就他們。眾生造惡沒有關係,有緣,你慢慢去感化他。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他看,讓他慢慢去覺悟,像《華嚴經》偈子裡頭所說的,「捨身無量等剎塵」。菩薩做這麼好的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應當學習。自己覺悟了,幫助別人覺悟,隨緣不攀緣,有這個機緣要做,不能不做。這是講所有物質現象,緣聚緣散,聚的時候沒有歡喜心,沒有貪戀的心;散了的時候不生煩惱,沒有怨恨。聚也好,散也好,總要以心平氣和來對待,才能真正保持自己覺而不迷。
住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往來,就學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念念想幫助他們、成就他們。眾生造惡沒有關係,有緣,你慢慢去感化他。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他看,讓他慢慢去覺悟,像《華嚴經》偈子裡頭所說的,「捨身無量等剎塵」。菩薩做這麼好的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應當學習。自己覺悟了,幫助別人覺悟,隨緣不攀緣,有這個機緣要做,不能不做。這是講所有物質現象,緣聚緣散,聚的時候沒有歡喜心,沒有貪戀的心;散了的時候不生煩惱,沒有怨恨。聚也好,散也好,總要以心平氣和來對待,才能真正保持自己覺而不迷。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智慧如鼓
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舍利弗的智慧和目犍連的神通,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當年有人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舍利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許許多多人提出各種各樣問題向他請教,他都能對答如流。而且從來沒有一個問題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問題是答錯的。他的智慧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世尊笑笑,指著旁邊的一面鼓對這個人說,你看到我身邊這個鼓了嗎?如果你去敲敲它。你就會發現一敲它就響。敲得重,響的聲音就大。敲得輕,響的聲音就小。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
然後佛又反問他,鼓的肚子裡有什麼?這個人回答說,鼓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啊!佛說:舍利佛的心裡就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能“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世間一般凡夫肚子也像個鼓,可是裡面卻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你怎麼扣,它也不鳴。縱然是鳴了,聲音也不對。因為裡面有東西。所以它的音也不純,不正。
佛用鼓做比喻,告誡人們智慧源於正念。有念就是妄念。無念之念才叫正念,在無念的境界中呈現的是無障礙法界。無念境界中的人對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究竟,也沒有一樣不徹底。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他的心清淨寂滅,一念不生。遇到有人問他時,卻能正念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問什麼就能答什麼。這是真心本性的顯露。舍利佛的智慧就在於他善於運用真心本性。
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圓滿的智慧,就需要在一切境緣之中,保持清淨心。因為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人常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因為記問之學無非是世間法中的求學之道,卻遠遠不是出世間法中的悟道之道。因此,外在的一切境緣只是助緣而已。而圓滿究竟的智慧則來自於自己的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的真心是智慧含藏的沃土。清淨心就是佛心。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主要是因為智慧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非你我等等所纏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都是捨根用識,錯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長此以往,就會迷惑顛倒,越迷越深,不能自拔。
要想破迷開悟,就需要正本清源,從心開始。無論是順境善緣,還是逆境惡緣,都不要放在心上。心原本是空寂的,它幹乾淨淨,一塵不染。心地本具的無量智慧就蘊藏在其中。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順境善緣起貪愛之心,逆境惡緣起嗔恚之心,那就無法得到清淨心。
《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的心與不善的污染源混雜在一起,人是無法快樂的。如果刻意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善統統都記在心裡,甚至把別人不善的言辭、過錯,乃至於外面強加於我們的污言穢語、惡意中傷、誹謗侮辱,我們統統照單全收,那麼我們的心就成了藏污納垢的垃圾筒,我們心中的智慧就會被這些障礙物遮掩得嚴嚴實實,難以顯現。這樣不僅得不到智慧,而且會使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神魂顛倒,無所適從,必然會感召來無限的痛苦和煩惱。
修行是在境緣當中修。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處處都是凡夫俗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毛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缺點錯誤的人找不到,沒有一點缺憾的事情也找不到。所以不能對一切人和事求全責備,更不能想當然期望天天遇到好人好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都有可能遇到。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投生到這個世間的人,無一不是罪業之身,福報淺薄,哪裡還敢指望享受超出我們福德因緣的果報呢?如果德土不厚,不足以支撐降臨到眼前的財富,那就是看似福而實為禍了。
鼓因心空而能鳴;鏡因無物而能照;容器因體空而能承載;車輪因中空而能旋轉;大海因為遼闊能容而納百川;藍天因為廣大無垠而包羅萬象。宇宙太空因常住寂滅而生萬法。萬事萬物無不遵循著相同的自然規律而運行無礙,生生不息。人同樣會因為長時安住如如清淨之心而悟門頓開,智慧如海。因為靜能生慧。
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大海相等,我們也就有了包納百川的胸襟;如果我們的心量似藍天般博大,我們也就事事無礙,無不圓融貫通;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宇宙太空一般無二,那麼,我們也就證得了無上的智慧德能,從此將永遠駐守在空寂無礙的法界中,去享受生命本具的自在和快樂。
佛家云: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世事變幻的道理搞清楚了,我們對人生中的諸多疑惑也就消除了,看得破,放得下,身心就得到了解脫,心也就平靜多了。平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久。這就為保持清淨心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只要堅持修心正本,不落塵垢,如如不動,心如止水。我們心性中本具的智慧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如泉水般湧出。正念就能現前,境界就能提升,無障礙法界就離我們越來越近。心越是清淨,智慧就越是體現得充分和持久。
智慧的人生無疑是快樂、自在的人生。人生之樂,莫過於心地生髮的自在、輕鬆和愉悅。那才是身心可以感知的真樂。
當年有人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舍利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許許多多人提出各種各樣問題向他請教,他都能對答如流。而且從來沒有一個問題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問題是答錯的。他的智慧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世尊笑笑,指著旁邊的一面鼓對這個人說,你看到我身邊這個鼓了嗎?如果你去敲敲它。你就會發現一敲它就響。敲得重,響的聲音就大。敲得輕,響的聲音就小。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
然後佛又反問他,鼓的肚子裡有什麼?這個人回答說,鼓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啊!佛說:舍利佛的心裡就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能“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世間一般凡夫肚子也像個鼓,可是裡面卻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你怎麼扣,它也不鳴。縱然是鳴了,聲音也不對。因為裡面有東西。所以它的音也不純,不正。
佛用鼓做比喻,告誡人們智慧源於正念。有念就是妄念。無念之念才叫正念,在無念的境界中呈現的是無障礙法界。無念境界中的人對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究竟,也沒有一樣不徹底。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他的心清淨寂滅,一念不生。遇到有人問他時,卻能正念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問什麼就能答什麼。這是真心本性的顯露。舍利佛的智慧就在於他善於運用真心本性。
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圓滿的智慧,就需要在一切境緣之中,保持清淨心。因為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人常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因為記問之學無非是世間法中的求學之道,卻遠遠不是出世間法中的悟道之道。因此,外在的一切境緣只是助緣而已。而圓滿究竟的智慧則來自於自己的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的真心是智慧含藏的沃土。清淨心就是佛心。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主要是因為智慧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非你我等等所纏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都是捨根用識,錯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長此以往,就會迷惑顛倒,越迷越深,不能自拔。
要想破迷開悟,就需要正本清源,從心開始。無論是順境善緣,還是逆境惡緣,都不要放在心上。心原本是空寂的,它幹乾淨淨,一塵不染。心地本具的無量智慧就蘊藏在其中。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順境善緣起貪愛之心,逆境惡緣起嗔恚之心,那就無法得到清淨心。
《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的心與不善的污染源混雜在一起,人是無法快樂的。如果刻意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善統統都記在心裡,甚至把別人不善的言辭、過錯,乃至於外面強加於我們的污言穢語、惡意中傷、誹謗侮辱,我們統統照單全收,那麼我們的心就成了藏污納垢的垃圾筒,我們心中的智慧就會被這些障礙物遮掩得嚴嚴實實,難以顯現。這樣不僅得不到智慧,而且會使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神魂顛倒,無所適從,必然會感召來無限的痛苦和煩惱。
修行是在境緣當中修。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處處都是凡夫俗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毛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缺點錯誤的人找不到,沒有一點缺憾的事情也找不到。所以不能對一切人和事求全責備,更不能想當然期望天天遇到好人好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都有可能遇到。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投生到這個世間的人,無一不是罪業之身,福報淺薄,哪裡還敢指望享受超出我們福德因緣的果報呢?如果德土不厚,不足以支撐降臨到眼前的財富,那就是看似福而實為禍了。
鼓因心空而能鳴;鏡因無物而能照;容器因體空而能承載;車輪因中空而能旋轉;大海因為遼闊能容而納百川;藍天因為廣大無垠而包羅萬象。宇宙太空因常住寂滅而生萬法。萬事萬物無不遵循著相同的自然規律而運行無礙,生生不息。人同樣會因為長時安住如如清淨之心而悟門頓開,智慧如海。因為靜能生慧。
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大海相等,我們也就有了包納百川的胸襟;如果我們的心量似藍天般博大,我們也就事事無礙,無不圓融貫通;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宇宙太空一般無二,那麼,我們也就證得了無上的智慧德能,從此將永遠駐守在空寂無礙的法界中,去享受生命本具的自在和快樂。
佛家云: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世事變幻的道理搞清楚了,我們對人生中的諸多疑惑也就消除了,看得破,放得下,身心就得到了解脫,心也就平靜多了。平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久。這就為保持清淨心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只要堅持修心正本,不落塵垢,如如不動,心如止水。我們心性中本具的智慧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如泉水般湧出。正念就能現前,境界就能提升,無障礙法界就離我們越來越近。心越是清淨,智慧就越是體現得充分和持久。
智慧的人生無疑是快樂、自在的人生。人生之樂,莫過於心地生髮的自在、輕鬆和愉悅。那才是身心可以感知的真樂。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降魔
諺語常說:「好事多磨」,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們生活與修行的障礙,要解決此問題,唯有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裡示現「降伏魔外」,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對外,而是對內。魔軍來擾亂威脅,世尊沒有抵抗,魔女來誘惑,世尊也沒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三學來解決。
從此地我們得到啟示,遇到任何威脅利誘,再大的障難,只要將內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無佛亦無魔」;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外面的魔境其實就是心魔變現出來的,能變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見、貪瞋煩惱,而外面境界是所變。世尊教我們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變的心,外面所變的魔境就不礙事了。
《八大人覺經》中,將魔分為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屬於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的心魔變現出來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盡方法去抗拒、克服,這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煩惱、邪知邪見,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見正、除煩惱」,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魔也是眾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眾生。
而正知正見是從三昧中得來的。一個修行有相當定功之人,也不曉得自己是正定、還是邪定,所以九法界眾生修學不能離開經典。修學用功依據的理論、方法,及功夫裡所現的境界,若與經典相應,就是正知正見,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範圍很廣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屬於三昧。
我們在經中看到,佛為眾生說法,先要示現入定,《華嚴經》也不例外。《楞伽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還需要入定嗎?佛是示現入定,就是要說明:說法度生以三昧為根本,一切法都從三昧中流露出來;三昧無限的深廣,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先後、大小,所有相對的概念與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來所證的事實真相,如來所證就是三昧中所現的境界相。此境界對凡夫來講不可思議。譬如,經上講「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如何能將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為沒有大小,所以能相即相容。我們會分別大小、執著大小,小不能容大,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大小、內外,芥子就能納須彌。
凡夫生活在相對的時空裡,即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相對,連理事都沒有,所以他沒有障礙。在佛菩薩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也以孝順心、恭敬心待之,絲毫不減。
這是世尊示現降魔的本領,用意是要我們學習。只要有邪見、煩惱,決定有魔障,妖魔鬼怪會常常圍繞身邊。若能除去邪見、煩惱,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佛就變成魔;一念覺,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癥結不在外,而在自己內心。世間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請道士畫符、念咒驅魔,這是用武力對抗。即使你能贏他,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的怨恨心、報復心仍在,他還會來報復,而且會更凶猛,這就沒完沒了,問題只會愈來愈糟。所以世尊不對抗,而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兩利。魔成佛後,會永遠感激你,當你示現成佛度生,魔就示現種種身分來護法,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凡是把問題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貴。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圓滿解決一切問題。世出世間所有問題,都能做到圓滿的解決,因為理上是同一法性,法性是究竟圓滿。一切事物都是依法性為自體,自體圓滿,自體所現的相也一定圓滿。凡是解決不了,都是智慧不夠、方法不善,要回過頭來修智慧。方法就是權智,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權智依實智,實智就是三昧。所以說,自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由此可知,解決世出世間任何疑難雜症都在內心。佛法稱為內學,而非向外,向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內學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在初學階段一定要熟讀大乘,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讀誦,還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隨文入觀」。展開經卷,隨著經文的教誨轉變我們的觀念,稱作「隨文入觀」。「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證」全包括了。入是證,有行才有證,行是改變觀念;觀念的改變是因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誨。佛所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能做到「信解行證」,境界就轉了,這就是隨文入觀,這是真修行,能得真實受用。
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隨文入觀」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開經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轉。有這個本事,對於妖魔鬼怪,我們就不會恐懼,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同成佛道,這是大圓滿的解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美滿。
從此地我們得到啟示,遇到任何威脅利誘,再大的障難,只要將內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無佛亦無魔」;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外面的魔境其實就是心魔變現出來的,能變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見、貪瞋煩惱,而外面境界是所變。世尊教我們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變的心,外面所變的魔境就不礙事了。
《八大人覺經》中,將魔分為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屬於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的心魔變現出來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盡方法去抗拒、克服,這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煩惱、邪知邪見,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見正、除煩惱」,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魔也是眾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眾生。
而正知正見是從三昧中得來的。一個修行有相當定功之人,也不曉得自己是正定、還是邪定,所以九法界眾生修學不能離開經典。修學用功依據的理論、方法,及功夫裡所現的境界,若與經典相應,就是正知正見,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範圍很廣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屬於三昧。
我們在經中看到,佛為眾生說法,先要示現入定,《華嚴經》也不例外。《楞伽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還需要入定嗎?佛是示現入定,就是要說明:說法度生以三昧為根本,一切法都從三昧中流露出來;三昧無限的深廣,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先後、大小,所有相對的概念與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來所證的事實真相,如來所證就是三昧中所現的境界相。此境界對凡夫來講不可思議。譬如,經上講「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如何能將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為沒有大小,所以能相即相容。我們會分別大小、執著大小,小不能容大,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大小、內外,芥子就能納須彌。
凡夫生活在相對的時空裡,即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相對,連理事都沒有,所以他沒有障礙。在佛菩薩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也以孝順心、恭敬心待之,絲毫不減。
這是世尊示現降魔的本領,用意是要我們學習。只要有邪見、煩惱,決定有魔障,妖魔鬼怪會常常圍繞身邊。若能除去邪見、煩惱,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佛就變成魔;一念覺,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癥結不在外,而在自己內心。世間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請道士畫符、念咒驅魔,這是用武力對抗。即使你能贏他,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的怨恨心、報復心仍在,他還會來報復,而且會更凶猛,這就沒完沒了,問題只會愈來愈糟。所以世尊不對抗,而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兩利。魔成佛後,會永遠感激你,當你示現成佛度生,魔就示現種種身分來護法,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凡是把問題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貴。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圓滿解決一切問題。世出世間所有問題,都能做到圓滿的解決,因為理上是同一法性,法性是究竟圓滿。一切事物都是依法性為自體,自體圓滿,自體所現的相也一定圓滿。凡是解決不了,都是智慧不夠、方法不善,要回過頭來修智慧。方法就是權智,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權智依實智,實智就是三昧。所以說,自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由此可知,解決世出世間任何疑難雜症都在內心。佛法稱為內學,而非向外,向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內學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在初學階段一定要熟讀大乘,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讀誦,還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隨文入觀」。展開經卷,隨著經文的教誨轉變我們的觀念,稱作「隨文入觀」。「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證」全包括了。入是證,有行才有證,行是改變觀念;觀念的改變是因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誨。佛所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能做到「信解行證」,境界就轉了,這就是隨文入觀,這是真修行,能得真實受用。
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隨文入觀」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開經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轉。有這個本事,對於妖魔鬼怪,我們就不會恐懼,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同成佛道,這是大圓滿的解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美滿。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三字經》開篇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中國的古聖先賢對於人性的本質和其變遷的天機,可謂是一語道破。人性本善,不教也枉然。本善是人類教育的緣起,本惡無以為教。然而,圓融的智慧,無福之人卻難得其利。心生種種疑惑,重重障礙,難以契入教之止境。一個人性本善本惡的爭論就糾纏了幾千年,至今依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敏感話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人生在世聞道之難,聞道之不易。與道失之交臂者,與其說是執著使然,不如說是福薄命淺。所謂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若以儒解儒,以道釋道,或許依然無法得其究竟了意。得其骨,而未得其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至於不學儒道者,更容易多以習氣做主,以妄為真。故世人有爭者,不足為怪也。
佛家對人性的本質歷來了了分明,無有爭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開圓解,圓成正果時就已經說清楚了。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世出世間至純至善至真者,莫過於佛陀。既然人人本具佛陀的真善,本善是自然具足的。即便是一時的迷惑顛倒,也不會斷滅其本善的法性。佛是覺悟的人,人是迷惑的佛。凡夫之人一旦破除妄想、執著,本具的圓滿智慧德相就會顯露無遺。
《三字經》所言的人之本善,非善惡之善,而是指未被環境、業力所障礙的本性。即“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一般人所爭執的不過是被習氣、環境、業力所染污的習性而已。習性有善惡,而本性無善惡。恰似同一塊金材,鑄造成佛像,人以為善,鑄造成魔形,人以為惡。無論人在不同的事相面前有什麼樣的起心動念,或善或惡,但材質卻沒有變化。並不影響其形象的變遷。相隨心變,而法性卻不會改變。有朝一日,魔相被毀,重新鑄造成佛像。請問是善,是惡?無有善惡。善惡在於心,心善即無不善。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之本性,恰似長天厚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不可思,不可議。豈是我們凡夫之人一個善惡所能概括得了的。之所以有善惡之名稱,只是為了教育有所依托,不得已而行善巧方便而已。宇宙之間一切生命現象,包括有情無情,若無本善的因緣,是斷乎不能生髮繁衍的。本善是體,善惡是用。
再比如,剛出生的嬰孩,是善是惡?既然有人認定人性本惡,剛出生的嬰孩也應該是惡的,那他又惡在何處?誰又敢做出這樣可笑愚昧的推斷。剛出生的嬰孩之所以在若干年後一個個面目全非,與剛出生時的天性大相徑庭,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熏陶和教育完全不同而已。即便是同胞兄弟,在接受教育時的個人狀態也不盡相同。起心動念更是千差萬別。所謂是“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心性有差異,業報有異同。類似的環境也會對人產生微妙的變化。
如果人性本惡,教育的存在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若本性注定醜惡,則剛強難化,誰又能教化得了。什麼樣的教育又能對其產生影響?人類之所以世世代代非常重視教育,人們之所以都要送孩子去上學,就是因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存有一個確信無疑的信念,那就是人性本善,教育可以對孩子道德品行的塑造和技能提高起作用。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只度有緣之人。對歷經五千年曆史實踐檢驗的正法教育和如理如法的傳道之人生起無比的信心,是接受上善教育的先決條件。教者道也,道者命也。宇宙人生,天地萬物自自然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就是道。自古以來,聖賢之教無非是讓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去行,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順乎其道,就可以趨吉避凶,安樂自在,頤養天年,善始善終。吉祥幸福的命運之門便在我們敦倫盡分,依教奉行中悄然開啟。
佛家常說,宇宙間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眾緣和合而成。機緣成熟,則和合體聚。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和合體。在這個和合體之外,匯聚了層層疊疊的助緣來成就這個主緣。各種助緣依本願的大小,示現成種種不同的有情無情和合體。大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小如人獸蟲鳥,花草樹木,乃至於微生物、微塵。形體的大小,壽命的長短皆依賴於福慧的多寡。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神聖的使命。而成就萬千物命從而成就自己,以酬償願力或業力卻是永恆的主題。是故各盡其責,各安其分。互為依存,缺一不可。天以有容有信而森羅萬象,地以安忍穩固而萬物能生。是故月光不爭太陽之輝,小草不妒樹木之高,江河不怨海洋之闊。福慧有大小,知天命,盡本分才能和睦共榮。所以說天有天道,地有地道,水有水道,人有人道。敦倫盡分,就是和諧之道。
上天造就了人,造就了這個天地之間最偉大的生命和合體。同時也為人類營造了無與倫比的活動空間和生存環境。天生日月陰陽分,地生五穀養生靈,山孕河海生風雨,四時更替成平衡。雪山冰川薄厚恰到好處,春夏秋冬次第如如分明。就連人體的髒腑器官,手指的錯落有致都精妙到了極處。整個大千世界都在一種平衡和諧的節律中運行。
洞察到天地萬物運行奧妙的中國古聖先賢們依法而行,並將此大道以種種善巧方便傳承給後代子孫。從而使這塊地球上最先升起太陽的地方,率先成為世界的中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成就了東方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天人合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沐浴在道德陽光之下的孝子賢孫們有能力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發明,卻不願意製造一支火槍一枚火砲;有能力創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卻沒有恃強凌弱,搶奪外族的一寸土地。這就是安守本分,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慈悲,是智慧。攀緣是結怨結仇,招災惹禍。
一切物質的能動需要能量做支撐。火把的燃燒離不開燃料的消耗。汽車行駛少不了燃油。人的衣食住行,生命維續又何嘗不是在消耗生生世世累積的福報。多大的德行,承載多大的人間富貴,享受多大的福報。這叫知天命。所以古人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得不配位,必有禍殃。靠自己辛勤勞動可以換來的是吉財,可以安心享用。自己沒有辦法得到的,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享受的,如果不知止步,強取豪奪,必然違背天道,招徠的只有凶財,兇財的背後就是無盡的冤仇和橫禍。
中國的古聖先賢們深知自然界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更明了悖逆自然的後果。他們教自己的後代敦倫盡分,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教人五倫八德,教人惜福。教人舍而後可以得的道理。他們從不為了滿足人欲而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道德和理智使人始終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堅守著護持地球自然生態平衡的使者形象。絕不淪為毀滅自己家園的盜賊和元兇。
因為一切物命無不是為成就人類而來,它們是人類最親密而忠誠的朋友。輕視它們就意味著災難的開始。平衡一旦被打破,將直接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失調,天災人禍不斷。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一旦被刺激起來,便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何況地球也是一個自然和合體,恰似血肉之體一樣。無限地開掘其水、煤、油、汽、礦藏,正如啖其肉,吸其髓,斷其骨,地球焉有不頭重腳輕,奄奄一息之理。再加上工業污染,道德敗壞,倫理失衡,自然環境和人倫環境都遭重創。短短幾百年對地球的瘋狂掠奪,已然將維護數千年的生態環境毀於一旦。豈不知毀掉的正是成就人類自身的諸多助緣。
為了所謂的物質文明,人們也許並不清楚自己是在無限透支地球為萬代子孫及萬類生命存留的有限資源,同時也是在無限透支自己的福壽。追逐幼稚而荒唐的價值觀,必然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全球變暖,氣候異常,水旱災害,地震瘟疫,種種災禍在向人類發出最後的警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挽救地球和人類自身的劫難,當及時回歸到聖賢教誨上來,回歸到自然大道上來。
天地知道安守本分,萬物知道安守本分。唯獨貴為三才之一的人在短短幾百年間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安守本分,自以為是。地上的資源不滿足,又大量開採地下的資源。自己已經擁有的財富不滿足,又通過種種不如法的手段去搶奪不屬於自己的財富。其間不乏傷生害命,傷天害理,造作無量的罪孽。實際上是在用萬劫不復的罪孽去換取轉瞬即逝的人間短暫有漏的物質享受。到頭來,財為五家共有,兇財不僅得不到享用,而且還會召來無窮的災禍。一切財富名利都將隨著無常生命的終結而灰飛煙滅。但業報並不會因此終結,花報之後,必將是更加慘烈的三惡道漫漫旅途之報。可謂是可憐复可悲。
輕視古聖先賢慈悲智慧的忠告,以為那不過是古人勸人向善的教條。卻不知道那是超越時空微次救世、救人、救命的靈丹妙藥,是引導眾生契入生門,避開夭亡病苦的法寶。有緣聞得,有福受得是人生之大幸。可惜很多被物慾沖昏頭腦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相信自己,自負自滿,常生輕慢心,常開毀謗口。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以致於誤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想什麼就要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豈不知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須遵守自然恆常大道。不然,就只有接受自然規律的製裁。面對今天整個世界災禍縱橫,亙古罕見的尷尬局面。我們當好好反思。究竟遵從聖賢教誨對人類和地球的長治久安有利還是西方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
人性本善,不教也枉然。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偏離正法的導引,面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照樣會做出種種傷天害理,自我毀滅的糊塗事。也許很多人已經淡忘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處的世界並不是天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還沒有做天人的福報。娑婆世界的眾生大都是業報之身,福報有限。業報之身卻時時貪圖天人的享受,只怕是德不配位,必有禍殃了。
班固說: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多大的德行承載多大的福慧。天人享天福心安理得,人間之人享人間福報心裡踏實。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警覺之心,才不會招災惹禍,自尋煩惱。從心改過,身心輕安,子孫不受祖上餘業之累。是故貪婪心不可有。即便是福報深厚的天人,福享盡了也會墮入地獄。我們又何必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知天命,安守本分,才是長久之計。貪求無限的物質享受只有墮落得更深而已。
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命由心生,改命須從心開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人生在世聞道之難,聞道之不易。與道失之交臂者,與其說是執著使然,不如說是福薄命淺。所謂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若以儒解儒,以道釋道,或許依然無法得其究竟了意。得其骨,而未得其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至於不學儒道者,更容易多以習氣做主,以妄為真。故世人有爭者,不足為怪也。
佛家對人性的本質歷來了了分明,無有爭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開圓解,圓成正果時就已經說清楚了。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世出世間至純至善至真者,莫過於佛陀。既然人人本具佛陀的真善,本善是自然具足的。即便是一時的迷惑顛倒,也不會斷滅其本善的法性。佛是覺悟的人,人是迷惑的佛。凡夫之人一旦破除妄想、執著,本具的圓滿智慧德相就會顯露無遺。
《三字經》所言的人之本善,非善惡之善,而是指未被環境、業力所障礙的本性。即“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一般人所爭執的不過是被習氣、環境、業力所染污的習性而已。習性有善惡,而本性無善惡。恰似同一塊金材,鑄造成佛像,人以為善,鑄造成魔形,人以為惡。無論人在不同的事相面前有什麼樣的起心動念,或善或惡,但材質卻沒有變化。並不影響其形象的變遷。相隨心變,而法性卻不會改變。有朝一日,魔相被毀,重新鑄造成佛像。請問是善,是惡?無有善惡。善惡在於心,心善即無不善。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之本性,恰似長天厚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不可思,不可議。豈是我們凡夫之人一個善惡所能概括得了的。之所以有善惡之名稱,只是為了教育有所依托,不得已而行善巧方便而已。宇宙之間一切生命現象,包括有情無情,若無本善的因緣,是斷乎不能生髮繁衍的。本善是體,善惡是用。
再比如,剛出生的嬰孩,是善是惡?既然有人認定人性本惡,剛出生的嬰孩也應該是惡的,那他又惡在何處?誰又敢做出這樣可笑愚昧的推斷。剛出生的嬰孩之所以在若干年後一個個面目全非,與剛出生時的天性大相徑庭,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熏陶和教育完全不同而已。即便是同胞兄弟,在接受教育時的個人狀態也不盡相同。起心動念更是千差萬別。所謂是“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心性有差異,業報有異同。類似的環境也會對人產生微妙的變化。
如果人性本惡,教育的存在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若本性注定醜惡,則剛強難化,誰又能教化得了。什麼樣的教育又能對其產生影響?人類之所以世世代代非常重視教育,人們之所以都要送孩子去上學,就是因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存有一個確信無疑的信念,那就是人性本善,教育可以對孩子道德品行的塑造和技能提高起作用。
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寬,只度有緣之人。對歷經五千年曆史實踐檢驗的正法教育和如理如法的傳道之人生起無比的信心,是接受上善教育的先決條件。教者道也,道者命也。宇宙人生,天地萬物自自然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就是道。自古以來,聖賢之教無非是讓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去行,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順乎其道,就可以趨吉避凶,安樂自在,頤養天年,善始善終。吉祥幸福的命運之門便在我們敦倫盡分,依教奉行中悄然開啟。
佛家常說,宇宙間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眾緣和合而成。機緣成熟,則和合體聚。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和合體。在這個和合體之外,匯聚了層層疊疊的助緣來成就這個主緣。各種助緣依本願的大小,示現成種種不同的有情無情和合體。大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小如人獸蟲鳥,花草樹木,乃至於微生物、微塵。形體的大小,壽命的長短皆依賴於福慧的多寡。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神聖的使命。而成就萬千物命從而成就自己,以酬償願力或業力卻是永恆的主題。是故各盡其責,各安其分。互為依存,缺一不可。天以有容有信而森羅萬象,地以安忍穩固而萬物能生。是故月光不爭太陽之輝,小草不妒樹木之高,江河不怨海洋之闊。福慧有大小,知天命,盡本分才能和睦共榮。所以說天有天道,地有地道,水有水道,人有人道。敦倫盡分,就是和諧之道。
上天造就了人,造就了這個天地之間最偉大的生命和合體。同時也為人類營造了無與倫比的活動空間和生存環境。天生日月陰陽分,地生五穀養生靈,山孕河海生風雨,四時更替成平衡。雪山冰川薄厚恰到好處,春夏秋冬次第如如分明。就連人體的髒腑器官,手指的錯落有致都精妙到了極處。整個大千世界都在一種平衡和諧的節律中運行。
洞察到天地萬物運行奧妙的中國古聖先賢們依法而行,並將此大道以種種善巧方便傳承給後代子孫。從而使這塊地球上最先升起太陽的地方,率先成為世界的中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成就了東方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天人合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沐浴在道德陽光之下的孝子賢孫們有能力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發明,卻不願意製造一支火槍一枚火砲;有能力創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卻沒有恃強凌弱,搶奪外族的一寸土地。這就是安守本分,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慈悲,是智慧。攀緣是結怨結仇,招災惹禍。
一切物質的能動需要能量做支撐。火把的燃燒離不開燃料的消耗。汽車行駛少不了燃油。人的衣食住行,生命維續又何嘗不是在消耗生生世世累積的福報。多大的德行,承載多大的人間富貴,享受多大的福報。這叫知天命。所以古人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得不配位,必有禍殃。靠自己辛勤勞動可以換來的是吉財,可以安心享用。自己沒有辦法得到的,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享受的,如果不知止步,強取豪奪,必然違背天道,招徠的只有凶財,兇財的背後就是無盡的冤仇和橫禍。
中國的古聖先賢們深知自然界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更明了悖逆自然的後果。他們教自己的後代敦倫盡分,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教人五倫八德,教人惜福。教人舍而後可以得的道理。他們從不為了滿足人欲而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道德和理智使人始終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堅守著護持地球自然生態平衡的使者形象。絕不淪為毀滅自己家園的盜賊和元兇。
因為一切物命無不是為成就人類而來,它們是人類最親密而忠誠的朋友。輕視它們就意味著災難的開始。平衡一旦被打破,將直接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失調,天災人禍不斷。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一旦被刺激起來,便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何況地球也是一個自然和合體,恰似血肉之體一樣。無限地開掘其水、煤、油、汽、礦藏,正如啖其肉,吸其髓,斷其骨,地球焉有不頭重腳輕,奄奄一息之理。再加上工業污染,道德敗壞,倫理失衡,自然環境和人倫環境都遭重創。短短幾百年對地球的瘋狂掠奪,已然將維護數千年的生態環境毀於一旦。豈不知毀掉的正是成就人類自身的諸多助緣。
為了所謂的物質文明,人們也許並不清楚自己是在無限透支地球為萬代子孫及萬類生命存留的有限資源,同時也是在無限透支自己的福壽。追逐幼稚而荒唐的價值觀,必然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全球變暖,氣候異常,水旱災害,地震瘟疫,種種災禍在向人類發出最後的警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挽救地球和人類自身的劫難,當及時回歸到聖賢教誨上來,回歸到自然大道上來。
天地知道安守本分,萬物知道安守本分。唯獨貴為三才之一的人在短短幾百年間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安守本分,自以為是。地上的資源不滿足,又大量開採地下的資源。自己已經擁有的財富不滿足,又通過種種不如法的手段去搶奪不屬於自己的財富。其間不乏傷生害命,傷天害理,造作無量的罪孽。實際上是在用萬劫不復的罪孽去換取轉瞬即逝的人間短暫有漏的物質享受。到頭來,財為五家共有,兇財不僅得不到享用,而且還會召來無窮的災禍。一切財富名利都將隨著無常生命的終結而灰飛煙滅。但業報並不會因此終結,花報之後,必將是更加慘烈的三惡道漫漫旅途之報。可謂是可憐复可悲。
輕視古聖先賢慈悲智慧的忠告,以為那不過是古人勸人向善的教條。卻不知道那是超越時空微次救世、救人、救命的靈丹妙藥,是引導眾生契入生門,避開夭亡病苦的法寶。有緣聞得,有福受得是人生之大幸。可惜很多被物慾沖昏頭腦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相信自己,自負自滿,常生輕慢心,常開毀謗口。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以致於誤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想什麼就要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豈不知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須遵守自然恆常大道。不然,就只有接受自然規律的製裁。面對今天整個世界災禍縱橫,亙古罕見的尷尬局面。我們當好好反思。究竟遵從聖賢教誨對人類和地球的長治久安有利還是西方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
人性本善,不教也枉然。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偏離正法的導引,面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照樣會做出種種傷天害理,自我毀滅的糊塗事。也許很多人已經淡忘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處的世界並不是天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還沒有做天人的福報。娑婆世界的眾生大都是業報之身,福報有限。業報之身卻時時貪圖天人的享受,只怕是德不配位,必有禍殃了。
班固說: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多大的德行承載多大的福慧。天人享天福心安理得,人間之人享人間福報心裡踏實。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警覺之心,才不會招災惹禍,自尋煩惱。從心改過,身心輕安,子孫不受祖上餘業之累。是故貪婪心不可有。即便是福報深厚的天人,福享盡了也會墮入地獄。我們又何必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知天命,安守本分,才是長久之計。貪求無限的物質享受只有墮落得更深而已。
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命由心生,改命須從心開始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割斷慾望之繩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裡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閒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 “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塒邊打轉?你看,曾經邀游江海的魚,現在怎麼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臉愁雲慘淡?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紅筆書寫的豪言壯語,現在又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
大像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裡團團轉,我們在一種情緒裡轉團團,為什麼都掙不脫?為什麼都拔不出?
皆因繩未斷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
老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作者:劉誠龍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 “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塒邊打轉?你看,曾經邀游江海的魚,現在怎麼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臉愁雲慘淡?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紅筆書寫的豪言壯語,現在又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
大像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裡團團轉,我們在一種情緒裡轉團團,為什麼都掙不脫?為什麼都拔不出?
皆因繩未斷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
老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作者:劉誠龍
訂閱:
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