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智慧如鼓

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舍利弗的智慧和目犍連的神通,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當年有人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舍利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許許多多人提出各種各樣問題向他請教,他都能對答如流。而且從來沒有一個問題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問題是答錯的。他的智慧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世尊笑笑,指著旁邊的一面鼓對這個人說,你看到我身邊這個鼓了嗎?如果你去敲敲它。你就會發現一敲它就響。敲得重,響的聲音就大。敲得輕,響的聲音就小。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

然後佛又反問他,鼓的肚子裡有什麼?這個人回答說,鼓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啊!佛說:舍利佛的心裡就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能“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則不鳴。”世間一般凡夫肚子也像個鼓,可是裡面卻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你怎麼扣,它也不鳴。縱然是鳴了,聲音也不對。因為裡面有東西。所以它的音也不純,不正。

佛用鼓做比喻,告誡人們智慧源於正念。有念就是妄念。無念之念才叫正念,在無念的境界中呈現的是無障礙法界。無念境界中的人對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究竟,也沒有一樣不徹底。沒有人問他的時候,他的心清淨寂滅,一念不生。遇到有人問他時,卻能正念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問什麼就能答什麼。這是真心本性的顯露。舍利佛的智慧就在於他善於運用真心本性。

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圓滿的智慧,就需要在一切境緣之中,保持清淨心。因為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人常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因為記問之學無非是世間法中的求學之道,卻遠遠不是出世間法中的悟道之道。因此,外在的一切境緣只是助緣而已。而圓滿究竟的智慧則來自於自己的真如本性。清淨無染的真心是智慧含藏的沃土。清淨心就是佛心。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主要是因為智慧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非你我等等所纏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都是捨根用識,錯把邪知邪見當作正知正見。長此以往,就會迷惑顛倒,越迷越深,不能自拔。

要想破迷開悟,就需要正本清源,從心開始。無論是順境善緣,還是逆境惡緣,都不要放在心上。心原本是空寂的,它幹乾淨淨,一塵不染。心地本具的無量智慧就蘊藏在其中。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順境善緣起貪愛之心,逆境惡緣起嗔恚之心,那就無法得到清淨心。

《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的心與不善的污染源混雜在一起,人是無法快樂的。如果刻意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善統統都記在心裡,甚至把別人不善的言辭、過錯,乃至於外面強加於我們的污言穢語、惡意中傷、誹謗侮辱,我們統統照單全收,那麼我們的心就成了藏污納垢的垃圾筒,我們心中的智慧就會被這些障礙物遮掩得嚴嚴實實,難以顯現。這樣不僅得不到智慧,而且會使人心煩意亂,心浮氣躁,神魂顛倒,無所適從,必然會感召來無限的痛苦和煩惱。

修行是在境緣當中修。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處處都是凡夫俗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毛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缺點錯誤的人找不到,沒有一點缺憾的事情也找不到。所以不能對一切人和事求全責備,更不能想當然期望天天遇到好人好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都有可能遇到。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投生到這個世間的人,無一不是罪業之身,福報淺薄,哪裡還敢指望享受超出我們福德因緣的果報呢?如果德土不厚,不足以支撐降臨到眼前的財富,那就是看似福而實為禍了。

鼓因心空而能鳴;鏡因無物而能照;容器因體空而能承載;車輪因中空而能旋轉;大海因為遼闊能容而納百川;藍天因為廣大無垠而包羅萬象。宇宙太空因常住寂滅而生萬法。萬事萬物無不遵循著相同的自然規律而運行無礙,生生不息。人同樣會因為長時安住如如清淨之心而悟門頓開,智慧如海。因為靜能生慧。

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大海相等,我們也就有了包納百川的胸襟;如果我們的心量似藍天般博大,我們也就事事無礙,無不圓融貫通;如果我們的心量與宇宙太空一般無二,那麼,我們也就證得了無上的智慧德能,從此將永遠駐守在空寂無礙的法界中,去享受生命本具的自在和快樂。

佛家云: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世事變幻的道理搞清楚了,我們對人生中的諸多疑惑也就消除了,看得破,放得下,身心就得到了解脫,心也就平靜多了。平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久。這就為保持清淨心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只要堅持修心正本,不落塵垢,如如不動,心如止水。我們心性中本具的智慧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如泉水般湧出。正念就能現前,境界就能提升,無障礙法界就離我們越來越近。心越是清淨,智慧就越是體現得充分和持久。

智慧的人生無疑是快樂、自在的人生。人生之樂,莫過於心地生髮的自在、輕鬆和愉悅。那才是身心可以感知的真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