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怎樣修忍辱波羅密?

「忍辱」是六度波羅密中的一度,也是菩薩當修的功課之一。

「忍辱」要怎麼修?

許多人對於無奈之事總是以「忍」而應對之,其實,「忍」是有限度的,當你哪天受不了時,反而會爆發而大發雷霆。

忍辱的修行法並非從「忍」開始,而是先從降低無明開始。

一般人最常遇到難忍的事情,其實說穿了就是「自尊心」遭受打擊而動怒。

這也可以說,當你看破自尊心為何物時,生活中能讓人不悅之事已經少了一大半了。

意即,人們的動怒之事,常常是因為「自尊心」遭受打擊而引起的強烈反彈。

「自尊心」為何物?

此乃「無明」也。

此「無明」是從「我」、「我執」這個「根本無明」而產生的。

因此,若要看破「自尊」這個無明,那你就得仔細觀察「自尊心」為何物?

當你能自覺這是個無明,那你就看破他了。

但是看破之後,並非即刻不生氣了,因為人性還有習氣存在,對於生氣還是處在習慣性中。因此,往後還是要接受各種無奈之事的打擊,以此來練習,而後經過千百次的歷練之後「脫穎而出」。

若能如此,這個忍辱屬於初級的忍辱。

完整的「忍辱波羅蜜」,當忍辱者有三類:

生忍:卽忍受尊嚴(自尊)受辱。此種忍受在證悟初果以上者能忍。

事忍:卽能忍受身體冷熱、饑渴、痛傷等等。此種忍受在證悟二果以上者能忍之。

無生法忍:當證悟不生不滅之理後,能忍受有理或無理之法。(卽破法執)

若能忍以上為忍辱,忍辱時,若需控制不瞋怒,這是忍辱,但不是波羅蜜。什麼情況才稱為「波羅密」?

若忍辱時,內心平平,無須克制、壓抑,自然不會瞋怒,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此波羅蜜由三地菩薩圓滿之。



當生活中遇到難忍之事情,因為心中有無明,此無明可能是個成見,可能因為自私、自我引起,也可能是因為「執著」引起,最單純的狀況則是個人自尊心比較強而生氣。

當生氣之事來臨時,譬如有人辱罵你時,建議,心中平平,不起分別心,若能如此,自然不生氣了,這也是「定」的表現。

若此刻的你,知道生氣是無明,因而不生氣,這就是「慧」。

總之,生氣通常來自無明,而周邊的事物或理由,只是無明的藉口罷了。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二比一好?

有一天,有個研究道教又善辯的學者—阿曼,要找滴水禪師辯論,就說:

「你們佛教什麼事情都說『一』,什麼萬法歸『一』、『一』心不亂。我們道教都說『二』,譬如陰陽是『二』,乾坤是『二』,『二』比『一』大,所以道教比佛教好!只要你能說出『一』,我就能說出『二』比較好!」



此時,滴水禪師摸摸鼻子就說:「我有『一』個鼻子,你有『二』個鼻子比較好嗎?」



這時阿曼說不出話來!



此時禪師又拍著屁屁說:「我有『一』個屁眼,你有『二』個比較好嗎?」



這時,阿曼音鯁在喉,說不出話來!



此時禪師又說:「我有『一』個頭,你有『二』個頭比較好嗎?」(連體嬰)



這時,阿曼聽不下去撒腿就跑了!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自殺的果報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存壓力很大。 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孩從小未能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 上學後又不願接受老師的再教育,走上社會便無法適應。 在走投無路時,就很容易尋短見。 有些家庭夫妻關係緊張,經常吵吵鬧鬧。 給孩子造成沉重的思想壓力,性格被嚴重扭曲 。 家庭不和的結果,受傷最深的,莫過於孩子。

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研究生、再到公司老闆,自殺的大軍越來越龐大。 他們以為自殺可以一了百了。 哪知道事與願違,死了就不得了。 讀讀佛經就知道了,自殺的果報非常嚴重。 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特別是年輕人自殺,罪業更為嚴重。

我們無知,對此糊里糊塗,不敢妄自解釋。 深通佛經的人明了。 淨空法師在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時提到:自殺的人果報很慘,凡是自殺的,都要找替身。 若找不到替身,連輪迴的資格都沒有,要去當孤魂野鬼。 七七日內萬死萬生。 比如上吊的要不斷上吊,跳樓的要沒完沒了的跳樓。 怎麼自殺的就繼續那樣自殺。 痛苦不堪,難以描述。

如果是年輕人自殺,想想父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 從小到大,有多少人幫助過你。 受人之恩,尚未有絲毫的報償,又得罪加一等。 所受的罪報更嚴重,時間也更長。 即便是罪受盡了,前世欠人的還得再去償還。 來到人間也必定是再得貧窮、疾病、飢餓的苦報。 你說這又是何苦來著?

所以世間人遇事千萬不敢動自殺的念頭。 要知道沒有過不去的坎。 遇事要往好處想。 平時與人為善,少樹立對立面,少動害人之心。 不要貪圖佔人便宜。 多交知心朋友,多和寬厚善良的人為伍,要廣結善緣。

夫妻不和的,要多從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角度去考慮。 既然你們把他生到這個世上,就得對他負起責任。 一家人走到一起,不知道是多少世修來的緣分。 不論是善緣還是惡緣,是來討債的還是來還債的,你躲也躲不過去。 前生的冤仇注定要今生了斷。 不用寬容忍讓的心去化解,又仇上加仇,來世還得受報。 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手裡有權的,不要以為貪贓枉法可以瞞住別人。 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暴露只是遲早的事。 到頭來竹藍打水一場空,還搭上了性命。

下次如果有人遇事又忍不過,有了自殺的念頭。 最好先想清楚後果,再做決斷。 自殺需要勇氣,活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氣。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給自己製造走向窮途末路的業因。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末法時代要學會自己護自己的法

眾所周知,如今是五濁惡世,末法時代,魔子魔孫四處橫行,佛教場所更是其充滿其中。 因為魔王波荀當年威脅世尊,末法時代佛不住世時就是要讓他的魔子魔孫穿上袈裟,打著佛家的旗號來禍害佛法。 事實的確如此,只要你注意觀察,就很容易發現各種各樣的具體表現。 知而不受其影響,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善護自己的法,應該是必須的。

末法時代修學之不易,主要是邪知邪見大行其道,一般人根本無法辨別,受其害卻不知道,以為自己在修學佛法,實在是無辜又可憐阿。 能夠辨別真假,盡量減少對修學者的影響,很有必要。 有的人雖說是成天喊著宣傳佛法的口號,好像自己最如理最如法,但只要懂得正法是何物的修行人,心地清淨無染的人,就不難看出其狐狸的尾巴。 就能夠清楚得感覺得到何時何地妖風邪氣在盛行瀰漫。 不需要聽他說什麼,只需看他做什麼,怎麼做,就清楚了。

因為佛法的修學,並不是成天給別人講要如何如何,而是要把如理如法的規則落實在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中,落實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中。 高僧大德語重心長地說,佛法之信解行證,怎麼看是信呢? 做到才算是信,做到一分,得一分利益,做到十分,得十分利益,一分做不到,實際上說到底還是不信佛。 有的人學到七十歲,都沒有過關,因為沒有做到。 信解行證是一,不是二,更不是四。 如若只說不做,或者做不到,那這個人在幹什麼,就不言而喻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很難讓人將其與佛法修行者聯繫起來。 在現在這個時代,一點都不希奇,簡直太平常不過了。 怎麼對待呢? 我的辦法很簡單,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為所動。 依然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低調生活,隨緣有情,恭敬一切人,哪怕是魔王本人站在我的面前,我照樣恭敬,但決不讚歎! 何況是魔子魔孫漏洞百出的滑稽表演。

每日聽經讀經不怠,念佛修清淨心,以求清心寡欲,以內無慾念對治外來誘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是非多處繞著走,熱鬧場所不停留。 享受寂寞的快樂,感受清修的喜悅。 遇到難事,惑事,只要至誠就能感通。 求佛菩薩加持,如理如法,就有佛力護持,就是明證。 自己隨時都可以檢驗自己。 如法不如法,不需要自己忘加評判,從周圍人所得的利益好處就可以感覺得到。 這就是自己護自己的法。

末法時代,不會自己護法,就很容易被迷惑,被蒙蔽,被利用,被障礙,被人度跑,甚至成為魔子魔孫的幫兇,走狗,最終墮入無間地獄,去酬無量無邊的罪業。 古大德反復告誡我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無知乃至肆無忌憚地廣造眾惡,永遠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從來何曾例外過? 因果之報,報在自身,與別人無關,也無人可代替,因為誰也代替不了。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

一個人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固然值得稱讚,但只有善良是不夠的。 善良就像是一粒種子,如果播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有充足的陽光和雨露滋潤,將來才會有好的收穫,如果播種在貧瘠的土壤中甚至在石頭上,就不會有什麼收穫。 所以如果不明白事理,心善也會犯過失,也會惹煩惱。 所謂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心地善良的學佛人,對人沒有壞心眼,樂於助人,心也很誠,做了不少好事,但卻並不怎麼被人接受,好像是好心得不到好報。 自己經常很苦惱,甚至懷疑自己以後該不該對人存善心。

原因何在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善心人在與人交往中,往往性子較直,愛憎分明,好打抱不平,但經常缺乏耐心,處理問題簡單化。 特別是對於一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出於好意,喜歡不加掩飾的批評,讓別人當時下不來台,丟了面子。 雖然幫了人,但同時也得罪了人。 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就叫“火燒功德林”。 所做的功德全讓這一把無名之火給燒沒了。 好心與壞脾氣抵消了。

其實發怒的後果還不至於此,有道是: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心是最大的罪業,它能在一剎那間把我們所有功德毀滅。 即使我們的修行已經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時,會被打回原形。 如果嗔恨的對像是佛、菩薩、羅漢、師長或父母,則後果更加不堪想像。 嗔心能令我們墮於三惡道中,萬劫不復。 修再大的福報也只能到三惡道去享了。 所以善心還要有智慧,才真正是善。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忍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有一回外出雲遊講經之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 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 第二天清晨,弟子們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慧宗禪師返回寺院。 眾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 得知原委後,他反而安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弟子們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忍辱的要求能培育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 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 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歌利王把佛陀的膀子砍掉。 佛陀的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 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又馬上長了出來。 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 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僑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 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

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開發智慧,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 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 所以,罵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善知識。 儒家也講: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我消除業障!”。 從三世因果來看,絕不會有無因之果。 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為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 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 不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 彌勒菩薩“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 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能忍難忍的事,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 從世間說法,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淨心,有利於精進修行。

為什麼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 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 這樣,我們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功德,也能消除我們的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 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

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係。 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 所以,“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四十二章經》中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 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 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 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

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 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 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 有句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說明量大福大。 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得福報。 唐朝的宰相婁斯德有“唾面自乾”的美譽。 有個官員和他爭執,當眾吐口沫在他臉上。 他不但不怒,連口沫也不檫,讓它自乾。 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只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

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出來的。 心好的人相貌也好。 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 這就是相隨心轉。 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 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 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有人說:“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但一遇到事情,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我相”執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 這種做法與修行背道而馳。 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得,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

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好像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 佛教講三世因果。 有一首偈頌:“人惡不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善良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 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 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

還有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人就越欺負你。”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 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 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 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 “度”就是度量、氣度。 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 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 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準則。 才能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害人就是惡。 害人等於害己。 學佛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 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於在修行中掃除障礙。 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麼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麼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佔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準很明確。 處處願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 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學佛就是要捨,我們的種種習氣應該全部捨掉。 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 障礙是自己製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 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 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人格不但不會受損失,而且更能顯示出人格的魅力。

所以只有善心是不夠的,善心再加上智慧,修行才能有成就,也才能得大自在。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仇怨的根源從那裡來

幾十年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無數次與形形色色,各種各樣人之間的交往相處,再加上不斷的觀察和學習,終於使我懂得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與人之間的仇怨雖與宿世有很大的關聯,但宿世正如當世,宿世的仇怨又因何而起呢? 累世累劫曾經是家親眷屬這個緣,才會在來世相遇,家親眷屬之間離不開相互的親情關愛,這是當世情感遭遇困惑的淵源。 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愛”。 這看起來有點矛盾,其實不然。

因愛而生恨,得之會恨,不得更恨。 因為事過境遷,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 對人的印像也會隨之而面目全非。 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常常習慣於把自己的不爽歸結與別人,離得越是近的人嫌疑就往往越大,離得遠些卻會更安全。 把想像當事實,把假相當真相,把偶然當必然。 越想越像,越像越想,直到把原來的印象徹底顛覆掉,不然怎麼肯罷休! 於是恩人成為仇人,好人也就成了壞人了。 比如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朋友失信;鄰居如同陌路等等都是直接的結果。 我們也一樣,如果認識不到這個層次,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育,沒有覺悟過來,也會犯類似的錯誤,也會製造類似的人間悲劇。

說到愛,其涵義非常廣大,不僅僅是指男女之愛,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人的與人為善的本能。 男女之愛,不過是最典型化的代表。 當然表現的更為突出,更為極端些。

不認識的人,無有交往的人,沒有感情付出過的人,毫無瓜葛的人永遠不在所恨人群之列。 只要你靜心回憶一番,對你有成見的,甚至有仇怨的人,莫不如此。 都是你曾經為其付出過努力,善意幫助過的人。 這就是前世的緣分,善緣惡緣,該來的都會來,躲也躲不過,如果沒有這個緣,想見也見不到。 你看世界上數億人口,你一生之中能有交往的有多少? 有些人就在眼皮底下,也許一輩子都不會有來往,就是這個道理。 古時候恩將仇報的事情相對要少一些,因為人們接受的是聖賢的教育,大都相信因果報應。 今天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少了,自以為是的人多了。

這不由得使人又想起那句名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那麼,是不是以後不能與人為善呢? 絕對不是! 如果不再與人為善,那就完全上了當了。 剛好讓人給說中了,就等於你用行動證明你自己果然不是什麼善人,過去所做的都是假的,故意裝出來騙人的而已。 那要如何是好呢? 不要理會就好,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不會因為有人誣陷誹謗而改變自己一貫的行為習慣和做人準則。

要知道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 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 一切虛假不實之辭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真理永遠經得起檢驗。 一個人可以昧著良心說話做事,但卻欺騙不了自己的良心,欺之愈久,良心的折磨也愈烈。 總有一天,自己會受不了的。 更何況“舉上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天龍鬼神莫不在時時處處注視著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 想騙人的人,除騙得了自己之外,誰也休想騙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