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

一個人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固然值得稱讚,但只有善良是不夠的。 善良就像是一粒種子,如果播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有充足的陽光和雨露滋潤,將來才會有好的收穫,如果播種在貧瘠的土壤中甚至在石頭上,就不會有什麼收穫。 所以如果不明白事理,心善也會犯過失,也會惹煩惱。 所謂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心地善良的學佛人,對人沒有壞心眼,樂於助人,心也很誠,做了不少好事,但卻並不怎麼被人接受,好像是好心得不到好報。 自己經常很苦惱,甚至懷疑自己以後該不該對人存善心。

原因何在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善心人在與人交往中,往往性子較直,愛憎分明,好打抱不平,但經常缺乏耐心,處理問題簡單化。 特別是對於一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出於好意,喜歡不加掩飾的批評,讓別人當時下不來台,丟了面子。 雖然幫了人,但同時也得罪了人。 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就叫“火燒功德林”。 所做的功德全讓這一把無名之火給燒沒了。 好心與壞脾氣抵消了。

其實發怒的後果還不至於此,有道是: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心是最大的罪業,它能在一剎那間把我們所有功德毀滅。 即使我們的修行已經很接近成就,在嗔心一起時,會被打回原形。 如果嗔恨的對像是佛、菩薩、羅漢、師長或父母,則後果更加不堪想像。 嗔心能令我們墮於三惡道中,萬劫不復。 修再大的福報也只能到三惡道去享了。 所以善心還要有智慧,才真正是善。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忍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有一回外出雲遊講經之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 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 第二天清晨,弟子們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慧宗禪師返回寺院。 眾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 得知原委後,他反而安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弟子們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忍辱的要求能培育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 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 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過去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歌利王把佛陀的膀子砍掉。 佛陀的念頭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 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又馬上長了出來。 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 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僑陳如,前生就是歌利王。 佛陀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

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開發智慧,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 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 所以,罵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善知識。 儒家也講: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我消除業障!”。 從三世因果來看,絕不會有無因之果。 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為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 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 不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 彌勒菩薩“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 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能忍難忍的事,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 從世間說法,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淨心,有利於精進修行。

為什麼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 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 這樣,我們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功德,也能消除我們的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 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

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係。 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 所以,“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四十二章經》中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 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 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 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

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 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 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 有句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說明量大福大。 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得福報。 唐朝的宰相婁斯德有“唾面自乾”的美譽。 有個官員和他爭執,當眾吐口沫在他臉上。 他不但不怒,連口沫也不檫,讓它自乾。 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只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

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出來的。 心好的人相貌也好。 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 這就是相隨心轉。 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 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 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有人說:“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但一遇到事情,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我相”執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 這種做法與修行背道而馳。 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得,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

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好像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 佛教講三世因果。 有一首偈頌:“人惡不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 善良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 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 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

還有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人就越欺負你。”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 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 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 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 “度”就是度量、氣度。 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 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 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準則。 才能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害人就是惡。 害人等於害己。 學佛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 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於在修行中掃除障礙。 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麼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麼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佔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準很明確。 處處願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 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學佛就是要捨,我們的種種習氣應該全部捨掉。 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 障礙是自己製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 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 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人格不但不會受損失,而且更能顯示出人格的魅力。

所以只有善心是不夠的,善心再加上智慧,修行才能有成就,也才能得大自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