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以前,一位智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蹣跚地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際,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但顯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斷崖上有一棵松樹,並且發現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於是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然而這隻老虎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像到它是如何的懊惱,而在崖上狂吼著。好感謝啊!幸虧這藤蔓的庇蔭,終於救了寶貴一命。
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浪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它的墮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栗起來。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了一白一黑兩隻老鼠,正在交互的開始囓著藤蔓。旅人拚命的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逃開的樣子。而且每當搖動一次藤蔓時,便有水滴從上面落下來,這是從枝上築窩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完全忘記如今正處於危險萬分的死怖境地,而陶陶然的此心被蜂蜜所奪……
智者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之實相!
朋友:你是否有所感觸?是否想得到永恆的生命?那麼請往下看:人生實相
這位智者就是釋迦牟尼佛祖。在兩千多年前,釋尊在《佛說比喻經》中,以這段有名的比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 ’。
旅人:這旅人即是指你自己。
荒野: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比喻你無盡寂寞的人生。
秋天黃昏:秋天的黃昏是比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你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為你是孤獨一人旅行。雖說有親屬、家族、朋友,但並沒有可以互相傾吐心中的一切,互相理解的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婦,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而生活下去。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這心靈的孤獨。難道你未曾有過孤獨的感傷嗎?
白骨:路邊白骨是你人生的旅途中,家族、親屬、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現在,應看到很多白骨,那時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觸?難道你也沒有註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嗎?
老虎:飢餓的老虎所比喻的是你自己的死亡。在此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故你非死不可。死對你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釋尊以恐怖的老虎做比喻。
松樹:崖頂的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再多,瀕臨死亡時,一樣也帶不走。
藤蔓:藤蔓比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自我安慰的心態。仔細想想: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也只不過是'啊'的一聲之間便如夢如幻般地消失了。今後的幾十年也會同樣度過的。
老鼠:不斷咬著藤蔓的黑白兩隻老鼠是指白天和夜晚。他們一刻不停的縮短著你的生命。
深海:深海比喻的是‘地獄’。墮入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件事便稱為:'後生大事'
毒龍:產生地獄之苦的是這三條毒龍,即指你心中的貪欲、嗔怒、愚癡三毒。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食慾、財欲、色欲、名譽欲、睡眠欲。一天之中,你不斷所想的,繼續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然而不斷的舔著蜂蜜,不知不覺的墮下去,豈不是太愚癡了嗎?
你能否定你不是這個旅人嗎? !
釋尊在此開示你的真實之相——亦即此'後生一大事'一刻一刻的逼近著。並且向你說明解決之道。
來吧!莫讓死看到你的背後,要從正面跟死對決。唯有解決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絕對的幸福。用力打開佛教通往幸福之門的是你自己啊!
請大家齊來布施 只要大家click入下列慈善網站任何一個贊助商提供的項目一次,該項目贊助商將贊助食物,潔淨水,醫藥等等給有需要的苦命人一次,click得越多,贊助越多,幫助別人之餘,自己又心生喜悅,何樂而不為呢,請大家齊齊共襄善舉,為有需要的人仕出一分力,行善就是如此簡單. http://www.thenonprofits.com/
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順境,逆境
古時蘇東坡的一首為學佛人都知曉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當時蘇東坡自以為修持很好,將這詩送過江去給佛印禪師。佛印禪師批了一個“屁”字使人送回去。蘇東坡大怒覺得這廝雖然是高僧,但這樣無禮的批註一個“屁”字也實太過份了。於是過江找佛印禪師理論。見到佛印禪師,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從對面將過來了?後人笑稱為“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面對逆境其心不被牽動的真的很難。而佛教所說的“八風”有順有逆,並不是只指逆的。這些“風”就是吹動人心,令我們搖擺不定,心慌意亂。其實,面對順境不被所牽又談何容易呢?
所謂“八風”,其中包括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其中利,譽,稱,和樂皆是順;而衰,毀,譏,苦為逆。
在得利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因為一時被利益沖昏頭腦,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呢?在人家給與聲譽名譽時候,是否有因為這些浮名而沾沾自喜呢?得到人家的稱讚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比他人都值得別人稱讚呢?在得到快樂的時候有沒有得意忘形貪圖這暫時的歡愉呢?得此人身,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些所謂的順境,如果我們在這些貪圖這些順境而以為這是我們應得的,“我執”也會隨之而起,對無常也可能暫且不顧。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怨天尤人,心裡有不忿的感覺。我們往往都會對遇到衰運而覺得不公平,心裡不好受;在人家毀壞自己名譽的時候心裡懷恨;當他人在語言上挖苦譏諷我們的時候想作出反擊;在苦難來臨的時候感覺被煎熬著。
這八種風,每天每刻都在吹襲我們。就像在刮風下雨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呆在家裡,如果出去,自然會被風吹得寸步難行,或遭雨灑滿身。面對這八風,我們是否該躲在家呢?這是否消極呢?
佛陀的教導也是為我們準備了一套在這風雨中能令我們自由漫步的工具。當然我們是否選用還是我們自己的決定。用最基本的“無常”來看待這場風雨,八風裡面任何一風所帶來的順或逆境都不是永恆的,為何我們要作如此大的反應呢?再看“因果”之理,我們對順境的貪念就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色身假名是恆常的所以如此貪戀,也因為貪戀就種下輪迴之因。要出三界,要了脫生死,就要真正看清這生活中的八風。莫因為被它們吹幾下就種下惡因。
有了佛陀所教的工具,加以使用,當運用純熟,自然不被八風所動。任它是“屎”“尿”“屁”,還是“神”“聖”“俠”,統統不染此心。風雨中自由行走而染不塵心雨不沾衣,清涼自在。
當然,這是說易行難,一不小心就會被此八風吹得東搖西倒,即使如蘇東坡般精進上智之人也常不妨被吹倒,凡夫的我們不得不時時自勉觀照啊.
面對逆境其心不被牽動的真的很難。而佛教所說的“八風”有順有逆,並不是只指逆的。這些“風”就是吹動人心,令我們搖擺不定,心慌意亂。其實,面對順境不被所牽又談何容易呢?
所謂“八風”,其中包括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其中利,譽,稱,和樂皆是順;而衰,毀,譏,苦為逆。
在得利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因為一時被利益沖昏頭腦,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呢?在人家給與聲譽名譽時候,是否有因為這些浮名而沾沾自喜呢?得到人家的稱讚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比他人都值得別人稱讚呢?在得到快樂的時候有沒有得意忘形貪圖這暫時的歡愉呢?得此人身,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些所謂的順境,如果我們在這些貪圖這些順境而以為這是我們應得的,“我執”也會隨之而起,對無常也可能暫且不顧。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怨天尤人,心裡有不忿的感覺。我們往往都會對遇到衰運而覺得不公平,心裡不好受;在人家毀壞自己名譽的時候心裡懷恨;當他人在語言上挖苦譏諷我們的時候想作出反擊;在苦難來臨的時候感覺被煎熬著。
這八種風,每天每刻都在吹襲我們。就像在刮風下雨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呆在家裡,如果出去,自然會被風吹得寸步難行,或遭雨灑滿身。面對這八風,我們是否該躲在家呢?這是否消極呢?
佛陀的教導也是為我們準備了一套在這風雨中能令我們自由漫步的工具。當然我們是否選用還是我們自己的決定。用最基本的“無常”來看待這場風雨,八風裡面任何一風所帶來的順或逆境都不是永恆的,為何我們要作如此大的反應呢?再看“因果”之理,我們對順境的貪念就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色身假名是恆常的所以如此貪戀,也因為貪戀就種下輪迴之因。要出三界,要了脫生死,就要真正看清這生活中的八風。莫因為被它們吹幾下就種下惡因。
有了佛陀所教的工具,加以使用,當運用純熟,自然不被八風所動。任它是“屎”“尿”“屁”,還是“神”“聖”“俠”,統統不染此心。風雨中自由行走而染不塵心雨不沾衣,清涼自在。
當然,這是說易行難,一不小心就會被此八風吹得東搖西倒,即使如蘇東坡般精進上智之人也常不妨被吹倒,凡夫的我們不得不時時自勉觀照啊.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學佛需要注意什麼?
學佛是求自己,因為佛不能代我們轉業,佛只能告訴我們方法,並不是一切都佛。我們明白《心經》的義理之後,習氣要自己除,煩惱要自己轉,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現在的人學佛是不得力,有多種原因,大概分起來,不外下面幾種: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
第二、誤以為求佛可以消罪滅障得福報,而自己依然迷執事境為真,貪求不捨,以致煩惱如故。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的迷誤,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業,得福報的。
第三、於初下手時,不明學佛的究竟,沒有正確的決定。因地不正,幫不免流於盲從。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第一須明心見性。
第四、依賴他人。為使修道能夠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最無上的法、最好的師父。於是就生起種種較量高低的分別之見,生起諸多門戶紛爭的見解,時時縈迴於心中,尤其在分別挑選不定時,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個法,而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結果往往是走回頭路或走錯了路,空耗時光,一事無成。
第五、因為空耗時光、久無消息,於是就疑人謗法,或者是不修了,半途而廢。
第六、貪取於法,以多為勝,樣樣兼之,不能一門深入,結果是徒勞無益。
第七、終日向外馳求,不知痛切參究自心。想起來了或有了空閒時間,則在佛堂裡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參參禪,一曝十寒,終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當做消遣之事,無關痛癢。結果畢竟是毫不相干,一事無成。
第八、不明“法無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場,不可強同,不依規矩而自生法見,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為學佛之極至,不知究竟了義。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學佛唯一的成就,卻不明白如何往生之義,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進。
第十、縱然遇到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第十一、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說:某人開悟了,某人沒有開悟。卻不曉得你要分別人家開悟與否,你自己須先開悟。你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斷定人家是否開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測,實在無意義。反而自心不清淨。
第十二、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生疑生嫉,且恥於下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問,更或輕慢初學,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為主,於不法不知圓通變化,真性現前,不敢承當。
第十四、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
第十五、當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自覺,任其流浪往返,決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卻不得受用。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
第二、誤以為求佛可以消罪滅障得福報,而自己依然迷執事境為真,貪求不捨,以致煩惱如故。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的迷誤,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業,得福報的。
第三、於初下手時,不明學佛的究竟,沒有正確的決定。因地不正,幫不免流於盲從。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第一須明心見性。
第四、依賴他人。為使修道能夠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最無上的法、最好的師父。於是就生起種種較量高低的分別之見,生起諸多門戶紛爭的見解,時時縈迴於心中,尤其在分別挑選不定時,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個法,而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結果往往是走回頭路或走錯了路,空耗時光,一事無成。
第五、因為空耗時光、久無消息,於是就疑人謗法,或者是不修了,半途而廢。
第六、貪取於法,以多為勝,樣樣兼之,不能一門深入,結果是徒勞無益。
第七、終日向外馳求,不知痛切參究自心。想起來了或有了空閒時間,則在佛堂裡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參參禪,一曝十寒,終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當做消遣之事,無關痛癢。結果畢竟是毫不相干,一事無成。
第八、不明“法無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場,不可強同,不依規矩而自生法見,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為學佛之極至,不知究竟了義。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學佛唯一的成就,卻不明白如何往生之義,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進。
第十、縱然遇到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第十一、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說:某人開悟了,某人沒有開悟。卻不曉得你要分別人家開悟與否,你自己須先開悟。你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斷定人家是否開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測,實在無意義。反而自心不清淨。
第十二、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生疑生嫉,且恥於下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問,更或輕慢初學,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為主,於不法不知圓通變化,真性現前,不敢承當。
第十四、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份,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
第十五、當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自覺,任其流浪往返,決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卻不得受用。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受了打擊的人才去學佛嗎?
很多人對學佛人有所誤解,認為皈依佛門的都是一些生活上受到打擊,生活潦倒,活得沒有意思,或者是一時被刺激了才去學佛。
其實學佛人中,有很多都是在生活和工作領域裡面非常成功的人。有一些寂寂無名,也有是眾所周知的名人,他們扶持道場,為弘法事業出錢出力不求回報。但是很多人就放眼在弱勢群體上。這個現像也是因為傳媒和文學裡面的報導和描述所誤導引致的。
水滸傳裡面魯智深因為犯下重罪要入空門出家以躲追捕,很多小說裡面也描述當主角因為人生的突然負面轉變令到對塵世不再留戀時,要不就發神經,要不就自尋短見,要不就遁入空門。出家落髮時或者落髮後,原來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跪地懇求不要這樣做,然後主角就說一兩句如“XX已經死了,貧僧法號XX,請施主不要打擾貧僧清修”或者“我今已步入空門,紅塵裡的一切已成過去”等等的話。令人感覺學佛是逃避現實裡的挫折。
當然,這些事情是有可能發生,但是逃避絕對不是正信。其實也有很多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對佛法產生興趣,繼而開始了解佛法之妙義皈依佛門。有些是今生佛緣成熟,在機緣之下遇上佛法而踏上學佛之路,更有很多在我們大多數人認為非常快樂和幸福的生活中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發現佛法的殊勝而開始學佛,或者出家。
其實學佛絕對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的去接近現實的實相。開始學佛是一個轉捩點,是一個微小的覺悟,因為對慣常的觀點在佛法的啟示下發現到存在的問題,或者在佛法的啟蒙下看到一陣事實的真相和內心的寧靜不染。
學佛需要的是智信,要認清學佛意義,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不然可能就很容易落入迷信的暗湧中而不自知。
其實學佛人中,有很多都是在生活和工作領域裡面非常成功的人。有一些寂寂無名,也有是眾所周知的名人,他們扶持道場,為弘法事業出錢出力不求回報。但是很多人就放眼在弱勢群體上。這個現像也是因為傳媒和文學裡面的報導和描述所誤導引致的。
水滸傳裡面魯智深因為犯下重罪要入空門出家以躲追捕,很多小說裡面也描述當主角因為人生的突然負面轉變令到對塵世不再留戀時,要不就發神經,要不就自尋短見,要不就遁入空門。出家落髮時或者落髮後,原來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跪地懇求不要這樣做,然後主角就說一兩句如“XX已經死了,貧僧法號XX,請施主不要打擾貧僧清修”或者“我今已步入空門,紅塵裡的一切已成過去”等等的話。令人感覺學佛是逃避現實裡的挫折。
當然,這些事情是有可能發生,但是逃避絕對不是正信。其實也有很多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對佛法產生興趣,繼而開始了解佛法之妙義皈依佛門。有些是今生佛緣成熟,在機緣之下遇上佛法而踏上學佛之路,更有很多在我們大多數人認為非常快樂和幸福的生活中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發現佛法的殊勝而開始學佛,或者出家。
其實學佛絕對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的去接近現實的實相。開始學佛是一個轉捩點,是一個微小的覺悟,因為對慣常的觀點在佛法的啟示下發現到存在的問題,或者在佛法的啟蒙下看到一陣事實的真相和內心的寧靜不染。
學佛需要的是智信,要認清學佛意義,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不然可能就很容易落入迷信的暗湧中而不自知。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火燒功德林
隨著修學的進程,在生活和用功時,對於煩惱和浮躁的感知日益的明顯。有時它們真可謂“波濤洶湧”。這不是壞事,是好事。因為觀照的功夫開始越來越細。無量無邊的煩惱在此時已經能夠清晰覺察感知。由於它們並不是只有現在才存在,所以,自己沒有驚慌、害怕。正如《圓覺經》中所明示的:“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明為淨覺隨順。”因知煩惱如幻,知之不加了知,隨順中清淨、快樂漸漸增多。但隨順中對它們仍是不加執著。因為,清淨、快樂、煩惱都是六根門頭的常客。隨它去吧,來來去去畢竟是客,非真主人。
生活在現實世界裡,抱怨的抱怨,報德的報德。惡緣多,善緣也多。都是自身無量劫中因果報應。生活中因愛違順,對境執著的情況有如恒河沙數之多。有時更是怒火中燒,不能以德抱怨,或者說,沒有反省自己往昔的罪過。今日惡果現前,沒有懺悔,反自造業。常說菩薩畏因,凡夫懼果。如果凡夫如真懼惡果,還會造業嗎?所以,菩薩覺離因果,凡夫沒有清淨慧目,因果俱是不覺,畢竟顛倒,輪迴怎能逃脫呢?現在自己想來發怒時真是後悔。嗔關難過啊!自己天天懺悔,可見沒有真懺悔,隨順中沒有真隨順,還要繼續努力。然懺悔雖為善因,但其仍是執著於過去。同時也是為了清洗對於過去的執著。憤怒和仇怨何嘗不是從妙明真心中流出,何須念想流滯。所以,對境常須返觀。處處皆是菩提。對境果真怒火滯待,真是妄用功夫,迷上加迷了。可悲啊!待人處事還是要隨順柔和些好。畢竟怒火能燒功德林。
生活在現實世界裡,抱怨的抱怨,報德的報德。惡緣多,善緣也多。都是自身無量劫中因果報應。生活中因愛違順,對境執著的情況有如恒河沙數之多。有時更是怒火中燒,不能以德抱怨,或者說,沒有反省自己往昔的罪過。今日惡果現前,沒有懺悔,反自造業。常說菩薩畏因,凡夫懼果。如果凡夫如真懼惡果,還會造業嗎?所以,菩薩覺離因果,凡夫沒有清淨慧目,因果俱是不覺,畢竟顛倒,輪迴怎能逃脫呢?現在自己想來發怒時真是後悔。嗔關難過啊!自己天天懺悔,可見沒有真懺悔,隨順中沒有真隨順,還要繼續努力。然懺悔雖為善因,但其仍是執著於過去。同時也是為了清洗對於過去的執著。憤怒和仇怨何嘗不是從妙明真心中流出,何須念想流滯。所以,對境常須返觀。處處皆是菩提。對境果真怒火滯待,真是妄用功夫,迷上加迷了。可悲啊!待人處事還是要隨順柔和些好。畢竟怒火能燒功德林。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
修行如鑿井
前幾天,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幅漫畫:兩人在沙漠中鑿井,一個人急於求成,沒挖多深就放棄了,於是在他的背後,留下許多小小的坑,卻不見井水;另一人選擇好一個地點,便埋頭苦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窪清清的泉水終於在他眼前出現了……
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無論在哪裡,我們常會聽到有人嘆息生活忙亂,負擔過重。有人把“忙”當作自己才能的代名詞,以為“忙”才能表現出自己真正的本事,於是被別人拉去做這做那,忙些不該忙的。試反問自己:這樣忙有意義嗎?我們太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顧此失彼,對於自己著手的工作易於失去興趣,因而時常見異思遷。這就像是鑿淺井,井雖然鑿了許多,然而沒有一個鑿到水源,可以說,這不是能幹,而是生命和才力的浪費。人生幾十寒暑,無常迅速,在有生之年,發揮自己真正的興趣與才能,一心一意地做下去,才會有所成就。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提倡的正是一種堅韌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被時尚和流行風氣搞得暈頭轉向,許多人失去了鑿深井的精神。 《遺教經》上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有時常常感嘆做事難成,不知是否迴光返照:我們真的一心去做了嗎?其實,人生只有“鑿深井”才能品味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人生如此,修行更是如此。浮躁同樣是現代修行者的最大毛病:沒念幾天佛,便謂無有感應;沒看幾本經書,以為佛法不過如此而已;看見周圍學佛者,不過平平,以為別人修行不見得怎樣高深;看見別人的修行有點感應,便捨舊取新,以為自己的法門不對,不知別人的成就來自修行之辛苦,……這些都是“鑿淺井”的毛病,所以雖有千萬人修行,而有成就者難得一二。我們學佛,是向佛菩薩學習,他們是真正“鑿井”者,三大阿僧祗劫地苦修,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祖師大德即使在開悟後,仍然於林下水邊長養聖胎,修行豈是朝朝暮暮之事呢!修行需要真正的“鑿深井”的精神,要有“不見水源,誓不罷休”的氣慨,需要鍥而不捨地追求,要一門深入,幾十年如一日。只有這樣,才能完善圓滿的人格,成就無量智慧與福德。願與諸位修行者共勉!
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無論在哪裡,我們常會聽到有人嘆息生活忙亂,負擔過重。有人把“忙”當作自己才能的代名詞,以為“忙”才能表現出自己真正的本事,於是被別人拉去做這做那,忙些不該忙的。試反問自己:這樣忙有意義嗎?我們太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顧此失彼,對於自己著手的工作易於失去興趣,因而時常見異思遷。這就像是鑿淺井,井雖然鑿了許多,然而沒有一個鑿到水源,可以說,這不是能幹,而是生命和才力的浪費。人生幾十寒暑,無常迅速,在有生之年,發揮自己真正的興趣與才能,一心一意地做下去,才會有所成就。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提倡的正是一種堅韌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被時尚和流行風氣搞得暈頭轉向,許多人失去了鑿深井的精神。 《遺教經》上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有時常常感嘆做事難成,不知是否迴光返照:我們真的一心去做了嗎?其實,人生只有“鑿深井”才能品味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人生如此,修行更是如此。浮躁同樣是現代修行者的最大毛病:沒念幾天佛,便謂無有感應;沒看幾本經書,以為佛法不過如此而已;看見周圍學佛者,不過平平,以為別人修行不見得怎樣高深;看見別人的修行有點感應,便捨舊取新,以為自己的法門不對,不知別人的成就來自修行之辛苦,……這些都是“鑿淺井”的毛病,所以雖有千萬人修行,而有成就者難得一二。我們學佛,是向佛菩薩學習,他們是真正“鑿井”者,三大阿僧祗劫地苦修,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祖師大德即使在開悟後,仍然於林下水邊長養聖胎,修行豈是朝朝暮暮之事呢!修行需要真正的“鑿深井”的精神,要有“不見水源,誓不罷休”的氣慨,需要鍥而不捨地追求,要一門深入,幾十年如一日。只有這樣,才能完善圓滿的人格,成就無量智慧與福德。願與諸位修行者共勉!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修行時會遇到的八種逆境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了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剷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到: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 】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 】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克服的對象,應該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現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剷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到: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 】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 】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分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這八種逆境只是難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們只是偶爾會發生。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並時常自我審視,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我們必須試著淨除它們,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克服的對象,應該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懶惰是我們修行上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我們不以自我檢查的方法來發掘錯處,將會迅速地落入懶惰的掌控中,而不設法對治問題。所以,徹底地審察這八種問題,逐一地正視每項問題,並思考:「我有這個問題嗎?它是否出現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接下來,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