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咒語

咒語,是通鬼神的語言,也是驅使鬼神的語言,若想明白咒語的效力,明白咒語如何控制了鬼神,這需要先理解一些東西。

人類的語言,其實也是咒語。譬如有人罵你時,你內心就會感到不舒服了。因為,罵人的語言,就是讓人不舒服的咒語。

又譬如,有人稱贊你時,你內心就會高興了。因為,讚嘆之語就是讓人心情爽快的咒語。

又闢如,有人咒罵你說,「你會被車子撞死」,這時的你果然內心忐忑不安,走路都不得安靈。因為,你「中咒」了。

又譬如,有人祝福你說,「你會遇到好運」,就從此刻起,你的心情就充滿了期待與希望。因為,你又「中咒」了。

佛教的「密咒」原理或是世俗間害人的符咒原理都是相同的。由於鬼神的層次比人類低,所以更容易被驅使、被束縛,也因此有了「咒語」這種工具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當你道行層次高時,對於咒語就有免疫效果了,只要你是「初果」以上水準,那咒語對你就沒作用了。

眾生由於有個「遍計所執」的根本毛病,所以聽到語言時,即便會分別出語言的好壞或內容(「知見立知」即是「無明」)與執著,但就是這個特性而會被咒語(語言)所束縛,也因此不得自在。(聽到贊語則喜,惡語則怒,這是個內心的不良程式。)

這可以說,當有人咒罵你時,你可以這樣試圖擺脫咒語的效力。你只要不去分辨這語言的意義,或不要執著那些語言,那自然地,這些語言(咒語)就束縛不了你了。

人,很容易活在別人的陰影中,別人不經意的一句傷人之言,可能活在你的心裡長長久久,結果也讓你活得痛苦長長久久,因為你是個容易「中咒」的人之故。其實,只要你不執著或不分別這些語言的意義,自然有免疫效果。

由於證悟初果者,已經擺脫「心理層面」的束縛,所以不受咒語束縛。而凡夫眾生,就是活在「遍計所執」中,所以心情常被遷著鼻子走,活得沒有自己,且絲毫不得自在。因此,當你聽到好話或壞話時,這就是你修行與歷練的時機了,你應該試著不去想像這話的意思,你應該放下執著,若能這樣練習,這就是「修定」了。

世俗間也有「下咒」、「下符」來害人的東西,其實下這些東西的人,本身會先受其害,尤其自己道行不夠時,這些符咒的效力會先傷害了自已。若你要免疫於這些符咒之害,只要你道行提昇了,這些符咒效果也下降了。但是問題時,當有人要下符咒害你時,顯然你和別人有瓜葛,既然你會和別人有所瓜葛,顯然你道行不及格,若是如此的話,那這些符咒是可以傷到你的。這也可以說,下符咒時,賓主雙方都承受其苦。而道行差的人使用這些東西害人時,往往自己先受害,而另自己瘋狂了或是自殺了。

因此,當別人對不起你時,若你不原諒他,那在你的內心就會有怨恨之苦,此怨恨之心意就會讓自己生病。(此病通常是心臟方面的疾病)

反之,你常常怨恨別人,此恨意首當其衝的就傷了自己。因此,在佛教修行上,培養一個寬容心、慈悲心,這是很重要的解脫資糧。

在佛教中,有各式各樣的咒語,而佛教保留了善咒,而不傳其惡咒,因為使用惡咒雖然可以傷他人,但是卻也傷自己。

因此,當有人要加害你、咒罵你,甚至用符咒要害你時,若你升起慈悲心、寬容心,那這些咒語就害不了你了。而咒語的殺傷力,反而是放咒之人自己承擔了。除了升起慈悲心、寬容心,能免疫於詛咒之害外,若你於此段時間恭念佛菩薩聖號,也是有同樣的防堵效力。

(這也是《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一段:「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的原理)

但是,若你的善心退失了,佛菩薩聖號不在內心了,那這些惡咒的效力可能又來了。反之,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慈悲時,是不怕惡咒加害的。

以上是咒語發生效力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只要好好修行,提昇自己的道行,那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總結:「慈悲無敵」(「智慧無惱」),此有多個層面的意義。

1.慈悲之人不樹立敵人,故沒有敵人。

2.慈悲可以化解敵人,故沒有敵人。

3.慈悲可以防堵詛咒之害,故不怕敵人。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無明

「無明」,這個詞彙在修行上是個非常重要的名相,若人想擺脫人生各種「苦」,即使你不懂什麼是「佛、禪、空」等等的名相,但是「無明」這名相你一定要懂。不僅在字面上的意思要懂,若自己產生了「無明」,更要覺察,因為這是解脫證果的關鍵所在。

無明,廣義的無明,則包括所有意念、念頭都是無明。狹義的無明則指有妨礙解脫的意念或觀念,在此只談狹義的無明。

凡是不健康的觀念,不正確的想法,傭人自擾的想法,不好的意念,這都是無明。

當一個人對於事情,自己想就自己認為對,而不知實際狀況,也不管實際狀況怎麼樣,但卻執以為是,這是最明顯的無明。

無明還可分別「粗相無明」與「細相無明」。「粗相無明」就是你容易察覺的無明。「細相無明」就是你不容易自己發覺的無明,因為只是細微的意念。

「粗相無明」譬如貪欲、瞋怒、傲慢等等,當這些行為或心境發生時,你容易知道這是無明。但是知道歸知道,知道還分為兩種:一是名義上知道這是無明,但沒有實際體會。二是實際有體會到什麼是無明。

若人升起粗相無明,名義上能知道的人,這樣的智慧稱為「文字般若」。意即,只是名義上知道什麼是無明,而生活中自己起了無明卻不知道。

若人升起粗相無明,有實際體驗的人,這樣的智慧稱為「觀照般若」。意即在生活中自己升起無明而能自覺者。

若人不起無明,這樣的智慧則稱為「實相般若」。意即脫離了無明。

粗相無明又譬如「懷疑心」,當你懷疑別人或一件事情時,你是否知道這只是懷疑,而非真相?若把懷疑當真!把不確定的事情當真!這當然是大無明了。但是眾生常常活在這種大無明之下,也因此苦惱了自己。

「愚痴」當然是無明囉!當你有愚痴的想法時,你是否知道這些想法是無明?由於不知道這是愚痴的想法,所以就稱為愚痴了。若能自知這是愚痴的想法,那就是「自覺」,也是「覺悟」,也是「觀照般若」了。

當你在市場上大力購物時,也許你發現,原來不是我缺少這麼多東西,這純粹是「貪慾心」或其他心在作祟,這樣就是「自覺」,也是「覺悟」,也是「觀照般若」了。

當你在對孩子生氣時,也許你會發現,原來不是孩子做了什麼滔天大罪,而是自已的「瞋怒心」、「是非心」或其他心在作祟。若能這樣發現那就是「自覺」,也是「覺悟」,也是「觀照般若」了。

「分別心」也是個無明!譬如,分別這是自己家人,那是別人的家人,因此對於自己家人就會偏袒,就會有親切感,而對於外人當然就冷漠些,也無情些,這就是無明。若人能「無分別心」,那對於自己家人和別人家人,就會平等看待,也當然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了。

「分別心」又譬如「群族意識」,自己生活在一個群族間,那和群族內的人就會有親切感,對於其他群族你會視為外族,而有排斥感,這就是分別心中的群族意識,這當然也是無明了。這種分別心在生活中你很容易可以發現他的存在。譬如,現在有許多外勞或外籍新娘在台灣,但是你看到他時會產生什麼心境呢?可能產生排斥感,或者歧視感,因為你把他們視為另一個群族之故,像這樣又是無明發作了。

又譬如,不同宗教間彼此會有排斥感,這當然是無明囉!甚至同宗教間的不同單位,人們還是彼此劃清界線,只管自己單位利益,而把其他單位視為另外一個群族,這當然是無明中的大無明了。換句話說,所謂「無分別心」的人,他不會敵視任何宗教。

再舉個無明例子,譬如「自私」,這種心態當然是無明囉!人們只照顧自己利益,而不管他人利益,因為當事者活在「自我意識」當中,當事者不知道眾生是平等的,所以就有強烈自私心了。而這個心,這個無明,當然也是「分別心」來的。

無明的例子要舉的話是說不完的,眾生的無明實在太多太多了,現在再舉世俗用語;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種觀念就是無明。「近廟欺神」這種觀念當然也是無明。另外還有「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無明的產生又分為兩種;

一是從自己內心產生的

二是被薰染而產生的,或被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產生,或被教育而產生。

最重要的無明誕生處則是從「我」的意念產生的。意即,眾生都有個「我」的意念,也因此有所謂的「我的」,而對於事物會執著這是「我的」此種意念稱為「我執」。

而有「我」這樣的意念又稱為「我相」,金剛經中的四相之首就是「我相」,因為有此相之後,會連帶產生其他三相,也因此產生各種無明。因此,「我」的意念可以說是「根本無明」,而從這個無明而誕生種種的枝末無明。

「我」之意念加上「執著」稱為「我執」,若人突破這個「我執」,那就解脫了……………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緣或緣分一詞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帶有某種神秘色彩。似乎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只可遇之,不可求之。也許正因為如此,當人們驚喜地遇到一個意外相識,又相見恨晚的人,感嘆之餘,便歸之為緣分所致。這也不無道理。

緣到底是什麽?我的理解是,緣應當是每個人累劫以來與別人交往過程中所造的因而得的果報之現前。這個因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後,我們早已淡忘了。加之投胎轉世,遭受“胎獄”之苦,更使人對往事的記憶幾乎消失殆盡。想想看,一個人遭受重大疾病之後,記憶力都會大不如前,更何況是轉世之痛。可無論經過多麽久,因的金剛種子深藏在阿賴耶識中,永遠不壞,不會自行消失。一旦機緣成熟,它就要起現行。這就是當緣起現行,而我們似曾相識,卻難以說清的緣由。這就是人不知道心知道的根源。

因有善惡,果也必然有善惡。所以生活中既有幫助你的朋友,也就有讓你生煩惱的冤家對頭。來幫助你的人是因為你曾經幫助過他,讓你生煩惱的人是因為你曾經同樣不友好地對待過他。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如果沒有這個因的存在,你不會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人,就算是知道有,也可能永遠無緣與之相識。所謂是: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緣有深有淺,因為因有大有小。所以在你認識的人中,有的是你的家親眷屬,有的只能是朋友,同事或領導,有的不過是露水之緣或一面之緣。由於人們對緣的深淺程度無法預知,所以在現實中不容易把握。但終究會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即使鬼使神差進去了,由於有緣無份還得退出來。只修了進去的緣,卻沒有長相廝受的緣。緣分不夠深,就不要勉強。退出是隨緣,執著不出是攀緣,攀緣就要生煩惱。甚至會導致更大的災禍。

緣的意義並不只體現在家親眷屬之間。比如師生之間,老板和員工之間,學佛人與佛菩薩之間等等,可以說緣無處不在。完全沒有緣分的人,是很難見面的,更不用說有太深的交往。只是緣的深淺不一,交往的層次有別。

遇緣之後如何對待是個大問題。善緣到了眼前,看你懂不懂得珍惜,因為他的出現是為酬報你的恩德而來。比如學佛人前世與佛菩薩結了緣,今世可能就會有聞到佛法的機緣,會遇到善知識。但並不是有緣就能成就你的功夫。能不能從老師那裏得到真實利益,完全要看自己的態度。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是真正有緣,就是機緣成熟。夾雜、輕視、傲慢、懷疑等等都不能算是真正有緣,而是機緣不成熟的表現。充其量是緣的加深和延續而已。

惡緣現前的時候,不執著,不計較,是化解前嫌,消災免難的最好辦法。有人找你的麻煩,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我們沒有能力知道前世的淵源,但並非原因不存在。學佛人知道怎麽做,歡喜接受,一笑了之。讓前世的恩怨就此結束,從此之後不再延續。

在酬償前緣的時候,也不能忘了今世的作為。習慣跟人計較,賺小便宜,跟人結仇,又會給來世的惡緣埋下起現行的種子。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有智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與人結仇,不造惡緣的因,當然就不會有惡緣的果。而眾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大肆造惡因,以為不會有什麽後果,造惡因時一點都不害怕,等到惡果現前的時候,才怕得要命。可一切都為時已晚,再後悔害怕也難以挽回受報的結果。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人有時候真有意思,做了好事,總怕別人不知道。特別是在家勤快肯幹的妻子們,很多人都是如此。家務幾乎都讓她們承擔了,老公雖然看不見活,但對於妻子的辛苦看在眼裡,感激在心頭。會哄老婆高興的自然會誇耀一番。但百人百性,有的人並不喜歡把什麼都掛在嘴邊。覺得俗氣,虛假。他們寧願在同事、朋友中經常說到妻子的辛苦和好處,卻不願意在妻子面前這樣做。可大多數妻子不這麼看,堅持一定要老公口頭承認才行。認為這樣自己付出的辛苦才值得。不然工夫就白費了。正因為兩個人的觀點不同,往往會因為“好事不得好報”,相反卻變成了煩惱矛盾的根源。

按理說妻子們的要求一點都不高,付出那麼多,所求的不過是一兩句好話而已。真讓人感覺有些不忍心。男人實在是應該滿足她們這個願望。那怕心裡再怎麼覺得俗氣,也應該意思一下。做點“犧牲”又如何?可問題是,一個人所形成的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和風格,自然有其根深蒂固的原因。也不見得就沒有道理。

實際上,古人對此有過智慧的解釋。一個人做好事是在給自己修福,如果做過後有人說,那這點福當時就報了。如果沒人說,這個福沒有報,它就一直在,而且越積越大。同樣道理,我們習慣於批評甚至漫罵做壞事的人,實際上我們是在幫他消惡業,本來做壞事的人惡業很重,將來會有非常嚴重的惡報,只是我們不斷地說出來,讓其當時就得報,於是做壞事的人的報應就遲遲不來。因為他積一點,大家幫他消一點。怎麼會馬上受報呢?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啊。

明白這個道理,或許我們也就明白自己的日子為什麼一直過得那麼辛苦,原來是自己不知道惜福所致。福報一直積不大,修一點,報一點,就像攢不下錢,掙一個花一個一樣。不要擔心自己做的好事沒人知道。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既然做了,當然會有人知道。即便是沒有人看見,天地鬼神都知道。無論是善是惡,休想瞞得過任何人。所謂是"頭頂三遲有神靈","人有一虧,天有一補,"就是這個道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生活中有些話,不需要說出來,是因為說不如不說。能夠得到的,總是有限的。比如有人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你,你事後給了他一定報酬,他對你的好處就被用有數的報酬徹底報盡了。誰也不欠誰的。可是如果情況相反,你給多少報酬,對方都執意不肯接受,那麼他對你的幫助就無法用有數的金錢來衡量,從而也就變得無限大了,你一定會永遠記著這個人的好處。這個人情就沒完沒了。在你的心裡,總覺得欠別人的。

真正的修行人有智慧。他們從來做好事不求報。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做了好事,別說是求人報答,就是在心裡邊,連曾做過好事這樣的念頭都不生,可謂是一點痕跡都不留。不僅心裡清淨快樂,沒有煩惱,而且福報越積越大,直到最後的果報無比殊勝,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做好事有求報之心,是很多善人煩惱的根源,是把事實真相沒有弄清楚的結果。也是境況及命運遲遲難以改變的原因。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三個問題

有人問我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徹悟本性的人,縱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覺得寂寞。這個問題對一般人來說,的確不容易理解。

我答覆說:徹悟本性的人,必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境界自然比一般人高。是非對錯不需要別人評論,他自己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麼,明明白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他生活在智慧的快樂之中。不會受外界境緣的影響,內不生貪欲雜念,外面境界中的誘惑對他不起現行。常在定中的人,那裡還有寂寞可言。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甚至指責諷刺漫罵,都不能使他有所觸動,更不會動搖他對真理的追求。很多人不了解他只是因為其無知所致。就像一個很多道理還沒有搞清楚的小孩,你不會與他計較一樣。什麼時候這些人覺悟了,不僅不會指責,還會讚歎他,學習他。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世間沒有過失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過失的大小多少不同而已。遇事多找自己的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的心態永遠保持平衡、健康、理性、客觀,減少意氣用事,避免做出錯誤的決斷,而且有助於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自身的缺點會不斷減少,優點會越來越多,成為人人喜歡和願意接受的人。

古來的聖賢大德佛菩薩無不如此,所以他們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尊崇愛戴和學習,是因為他們具備了這樣的大智慧,知道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和途徑。正如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不僅是與人和睦相處,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根本,而且是斷除煩惱,獲得快樂的根本。一般人之所以生活得痛苦不堪,正是因為反其道而行之,只找別人的錯誤,從不找自己的毛病。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的習氣毛病與日俱增,聽不進不同意見,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一條道走到黑,踏上一條不歸之路,身敗名裂,毀於一旦。而有的人,雖然沒有那麼嚴重,聽到這個道理也覺得不錯,卻難以在行動上做到,最終也無法擺脫同樣的結局。

第三個問題是:禪的訓練與修行是為了成佛。從日常生活中醒覺過來,解脫虛幻和對名利的執著,就是醒覺。失敗時,保持醒覺,就會恢復信心和活力。受到外界的引誘和暗示時保持醒覺,就能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醒覺能保持一個人的恆常性,能保持性靈的。

說起成佛,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並不想成佛。其實這是一種誤會。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醒覺,也就是放棄自己錯誤的知見,回歸到自然規律上來,與大自然同步而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只是個名稱,就像人需要有個名字一樣,等一個人真正通達世事的規律,佛這個名稱也都不需要了。

同樣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呢?就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判中加進去了太多的個人知見,而每個人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又千差萬別,矛盾衝突就發生了。就像盲人摸像一樣,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人人都不對,都只了解了局部。沒有人完全客觀地感受到了事實。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常說:一念真,二念妄。也是這個道理,個人知見越深,離客觀真相越遠。

古人很注意道法自然,謙恭好學,自卑而尊人,仁、義、禮、智、信等都是人們不變的接人待物處世的原則,就是為了減少由於自己的無知而給別人帶來災難。今天的很多人不是這樣,特別是有錢有權之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把運氣當能力,把無知當個性,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說不曉,其實太多太多的災難正是這種無知造成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很虛心,執著就少了。

另外,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誰也改變不了這個自然規律。今天的白髮蒼蒼的老年人,昨天還是英姿勃發青春光彩的少年,今天癱瘓在床,生活難以自理的病人,昨天還是活蹦亂跳的健康人。今天的高官厚祿無限風光,明天可能成為階下之囚,威風掃地。他們的今天何嘗不是今天年輕人的明天?什麼事情都在變化之中,誰能把握?只有保持良好心態,明了世間的無常,歡喜過好能夠擁有的每一天。處亂不驚,如如不動。隨緣而不攀緣。不為外面的夢幻泡影所左右,精神身體都會保持到最佳狀態,人世間的苦難就會大大減少,本性中的智慧就能夠得到充分展現。這就是學習聖賢佛陀的本意所在,因為他們做到了,得到了最大的收穫,與自然合而為一,快樂無比而心如止水。明白了這個真相,哪個人會不願意學佛呢?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趣談西遊記

西遊記的故事,千百年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人們喜愛其中的故事,也從中得到快樂和教化。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唐僧被加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加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被加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被加封為金身羅漢。

有人可能會問,同為取經人,為什麼各人最終得到的結果有所區別呢?或者說唐僧和孫悟空都成了正果,而豬八戒和沙和尚只到了使者和羅漢的果位。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果上的差異,其中必然有因上的不同。那我們就談談西遊記中的四個主要人物吧。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四個人其實代表了三類修行人。

第一類,唐僧。屬於根性不是最利,但道心卻是非常堅固的人。能依法修行,苛守戒律。對佛法深信不疑。經得起任何五欲六塵的考驗。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會退轉,不會改變初衷。始終對佛法不夾雜,不懷疑,不起心,不動念。所以這類人能夠成正果。

第二類,孫悟空。根性最利。道心也非常堅固,從不退轉。雖然時常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降妖捉怪。表面上看喜歡惹是生非,常讓師傅為此生煩惱,但心裡面對修行成正果也沒有動搖過。即便是多次被冤枉,被趕走,但“人在花果山,心隨取經人。”這類人也能成正果。

第三類,一個是豬八戒,一個是沙和尚。

豬八戒是貪嗔癡慢的典型。沒有道心。本來是天宮裡的天蓬元帥。 “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閒愛懶無休歇。不曾養性與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由於造作惡業,迷失了本性。所以表現為貪愛閒散,懶惰貪吃,心性混沌。又很好色。在天宮時,因調戲嫦娥被糾察靈官禀報了玉帝,諸神把他拿住本來依律當處決,多虧太白金星說情,才改刑重責二千錘,貶出天關,到福陵山下建立家業。在雲棧洞棲身,後來到高老莊取妻翠蘭。直到孫悟空把他降服,當了和尚隨唐僧取經告別高老時,還交待高老岳丈“好生看待我渾家,只怕我們取不得經時,好來還俗,照舊與你做女婿過活。”儘管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皈依了佛門,但只是在形式上歸皈依,世間的一切慾念他一樣不少,而且很嚴重。經不起任何考驗。雖然為此吃了不少虧,但痴心不改。

西行路上,動不動就撂挑子,要回高老莊,去過小日子。既表明沒有道心,也說明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西行中,有時不僅不起好作用,還愛找別人麻煩,動搖別人的信心。每遇摧折,他都嚷嚷著要放棄。內在的貪欲,每遇外緣的誘惑,就起現行。因為有這些雜念,所以修行的工夫很淺。雖然觀世音菩薩給他賜法名八戒,可以說非常對症。如果能夠理解菩薩的一片慈悲之心,他也有成佛的機緣。可是他還是看不破,放不下。不能持戒,就無法得定,不能得定,就無法開智慧。所以最終難以成正果。

沙和尚,曾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被玉帝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貶入下界為妖吃人。 《西遊記》雜劇說他是由於“帶酒思凡”,所以五帝罰他在沙河“推沙受罪”。可見也是凡心未滅。

皈依佛門後,比較聽話,也沒有明顯的過錯。但沒有孫悟空那麼利的根性,又沒唐僧那麼堅定的道心。這樣就顯得比較平庸。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挑一天擔。沒有強烈的成佛的願望。普通凡夫的特點基本全具足。所以也難以成正果。

古人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是要告誡人們修行之路無比艱辛,要經過重重艱難險阻,才有望到達極樂國土。而修行人最終能否成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用心。只有兩種人可以成就,一是聰明人,根性很利,什麼都知道,幾乎不需要人勸就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孫悟空就屬此類。第二種是老實人,恭敬虔誠,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不夾雜。佛陀怎麼說就怎麼聽,怎麼做。看似愚鈍,實則大智若愚。唐僧就屬此類。而這兩種人雖然修行的方式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道心無比堅定。

而第三類的人,很難成就。因為這類人,說聰明也不太聰明,說笨也不是很笨。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都有自己的執見。對什麼都懷疑。所以永遠都固守在自己劃定的圈子裡,無法超拔。不守戒律,自以為是,總怕上當,而每當必上。貪小便宜,卻吃了大虧。這種人在修行人中的比例最大,數量最多。

說到這裡,我們或許已經明白了。其實佛法就是一種教學,西遊記的故事何嘗不是在啟示我們的生活。舉個簡單的例子,哪些學生每年有可能考上大學?同樣是兩種考生。一是很聰明,也知道學的人。這樣的學生,不用老師成天督促,自己都很用功。另一種是雖然不聰明但老實本分,聽老師勸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反應慢,沒有別人聰明,所以特別相信老師的教導,能吃苦,能下超人的功夫。這種人心地清淨,不生妄念,把自己看得小,把別人看得大,謙恭是德,至誠感通,他們的智慧也能大開,當然能成就了。第三種人自以為很聰明,卻缺乏智慧,懷疑一切,妄念紛飛,滿腦子主意,對誰都想指指點點,找點毛病,對老師的勸導也經常半信半疑,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願意去做,立不起,蹲不下,不願意在行動上去落實,這些人往往成為名落孫山的人。無論是修學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最難度化,也難有成就。這類人數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時代社會成員整體素質的高低。

有趣的是,據說有人曾做過一個對女士們的民意調查。問西遊記中的四個人,更願意嫁給哪個?結果是願意嫁給豬八戒的人最多。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我相信這樣的結果。因為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也在變。而這個變化的背後,可以折射出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第三類人,至少說明社會上第三類人的比例很大,在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中,很有市場,還過得不錯。已經被現前的時代所接受。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萬學歸道

《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說做學問的人往往都是盡可能多地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多多益善。以培養後得智為主;而學道的人則不然,要不斷除去思想上的妄想、分別、執著,讓自己本具的無量智慧顯現出來,是求根本智。所以是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並不止於此,更要除去意識中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樣才能物我兩忘,身心清淨無染,心入太虛。達到無為的境界。有了這個境界,就能與自然和光同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則般若無知,照則無所不知。得大自在。也就無所不為了。

但這個無為,時常被人誤會,錯解其義。實際上所謂無為意趣很深。沒有一定的修學基礎,是無法參悟到其中甚深義理的。正如有位學者所描述的那樣,是深藏玄機,奧妙無窮的。即: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如果人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 

老子擔心人們被各種假象所迷惑,以為是真,從而執著嚴重的個人知見,偏離大道,而墮入心獄。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就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也告誡弟子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因為萬法因緣生。因緣生法,即為有為法。所謂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如露亦如電,所以不可執著。修行到一定時候佛法都要捨棄,何況被種種假象所迷惑的個人知見。不捨就煩惱無盡,無名難破,也就無法證果,無法契入如來境界。這就是聖賢給我們啟示的道的涵義。

領悟了這個道理,我們的思想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一切法從心想生”。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從心開始,循序漸進,道法自然,當然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煩惱輕,智慧長。順境多,逆境少。喜事多,災難少。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想要的。這與宗教信仰和信不信教並不衝突。如果滿懷疑惑,非要著文字相,那就什麼也得不到了。該怎麼苦,還怎麼苦。

每當我看到一些老年人憂慮重重,百病纏身,晚景慘淡的時候,我就很受觸動。倍感人生之無常。所謂是,少年有福不是福,中年有福不算福,老年有福才是福。老人們辛苦一生,為兒女操碎了心。到了老年仍然放不下這個,忘不了那個。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兒女都是命根。想完兒子,想孫子。永遠都沒完沒了。這就是沒有日損,損之又損之。所以難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看不破,放不下,為其想,為其累,為其苦。除了增加自身的心理負擔,身心疲憊,病痛襲擾,又讓兒女更放心不下了。

實際上,許多兒女們身強力壯,生活無憂,再不如意,也比老人的狀況好。即便是暫時不很富裕,他們也完全有體力、有能力、有機會過得更好。已經不需要父母再太操心了。可是老人們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了,兒女又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所以他們心裡放不下,也完全是人之常情。可是心裡的東西太多了,結果只能是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心理負擔。老年仍然難得輕鬆、清淨,難享清福。這就是苦。

如果人能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裡的東西越來越少。就能夠身心輕鬆,減少疾病的發生。因為老年人最怕患病,往往一患病,就會引起一連串的麻煩。如果同時有幾種疾病發作,那就非常危險了。

這幾年,只要我遇到老年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勸導他們。兒女自有兒女福,老人健康長壽就是兒女們最大的福分。比操心他們要好得多。而且就是你天天想,夜夜想,又能怎麼樣。你能幫上他們什麼。還不如讓自己身體好,讓兒女能放心更好。而要做到健康長壽,就要換種活法。把幾十年來操心這個,放不下那個,改為心裡的事越來越少。要學著過神仙的日子。給他們講“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希望他們每天不斷提醒自己從多慮、憂愁的圈子裡跳出來。心裡越空越好。因為我們大家都期願更多的老人能夠健康長壽。

我時常想,人生離不開求學。離開了對知識、學問的努力學習,人就無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前半生也很難有作為。但也不能不求道。因為人到了一定年齡,特別是中老年階段,不能及時調整思想內容,轉變生活觀念、態度,一條道走到黑,那後半生很可能是苦多於樂。晚景不樂觀。當人年老體衰,病痛常伴,心緒不寧,孤苦伶仃的時候,就到了一生中最為難熬的階段。看看周圍,誰都比自己強。孤苦、落寞只有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自個兒去承受。

求道不宜太晚。太遲難得其利。 40歲應該是一個開始聞道的最佳年齡。因為青少年時期,人的記憶力最旺盛,是廣學多聞,求學的好時光。而40歲以後,人的社會閱歷、生活內容、身體狀況等等,都在開始發生變化,調整思維習慣,感悟人生之道,正當其時。而且,一般說來,40歲以前人不太容易改變其命運,即禍福遭遇等等。而40歲以後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人的身體狀況,甚至相貌的變化,都跟人今世自身的作為不無關係。

世間學問,浩如煙海。永遠都無窮無盡。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萬法歸宗,萬學歸道。而道之所求,惟有向內求,並非向外求。清淨無染,真性了然,和光同塵,寂照不二,是道之顛峰,道之道者也。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希望有更多緣之人,能有所感悟,得到無限利益。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苦的認知

人在世間最喜歡的是享福,最不願意接受的是受苦。可是世事無常,命運似乎總要和人對著幹。越是你喜歡的就越是求不來,越是你不喜歡的卻越是趕不走。萬事難如人願。結果是苦不但沒有減少,人還多了一個對苦厭煩之苦。可謂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啊。

再加上生老病死這些與生俱來的,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就時常讓人生在某個階段顯得特別淒慘,恍若夢中一般。娑婆之苦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讓我們體會頗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也許是最好的概括了。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可以嘗試轉苦為樂。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快樂,少一些憂苦。我們都知道,人之苦,無非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身苦,二是心苦。而心之苦遠遠大於身之苦。身之苦是皮肉之苦,持續的時間短,而心之苦卻籠罩著人的整個身心,漫長而難熬。所以轉苦為樂主要是在心上轉。

轉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苦的來源。苦從何來呢?如果要說實話,那就是苦從享樂而來。很多人一定非常奇怪,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說法。這是很正常的心態。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今生今世從來沒有享過福,怎麼會感召苦報呢?

要說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從因果轉化說起了。現在的普通教育,不大接受因果教育,所以產生苦報真正的根源就解釋不清。解釋不清受苦之人就心裡不平衡,就想不通,就不舒服,精神就不快樂,身心就會長期在苦水中備受煎熬。

萬事萬法離不開個因緣。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不存在無果之因。這是個大的前提。我們都聽說過“富貴不過五代,將門不過三世”的說法。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富貴是消耗前世累積的福報,而人在得到福報,享受人間富貴的時候,卻非常容易忘乎所以。把一切都歸結為自己的本事。無視因果規律。財大氣粗,心高氣傲,欺壓弱小,造作罪業。等到福報耗盡,家破人亡。來生還要受苦消業。

明白了這個關係,心理就平衡多了。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求不來福,趕不走苦的原因了。因為求和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通了也不需要再怨天尤人。我們可以心平氣和,以博大的胸懷去接受眼前的現實。

既然世間的苦樂來自於曾經的業力,我們當然可以通過自己來日多修福去改變它。能這樣想的人,苦的念頭就首先轉變了,身心就能得到放鬆。苦難也會因此不再顯得那麼恐怖。這叫看破,放下。是身心得以輕鬆的基礎。

如果我們把眼光看得更遠,就會發現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其特徵就是苦多樂少。福報很大的人不會來這里安居,他們早都到忉利天享福去了。就算是人間最富貴的人的,也無法和他們相比。人間所能得到的所有福報在他們看來,也少得可憐,不值得一提。

釋迦牟尼佛在滅度前告誡弟子後世修行當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修行成佛之人都要把苦難作為成就佛果的良師,可見苦難也不全是壞事,富貴也不全是好事。常言道,富貴難學道。從某種角度講,富貴是墮落的誘因,苦難是成就功德的因緣。享福容易迷惑,苦難容易覺悟。享福是消耗福報,吃苦是消災滅罪。給我們製造痛苦的人,也都是在幫我們消業障。這樣去想,我們連抱怨,仇恨的心都沒有了,相反感恩之心還生起來了。我們如果一直這樣去做,我們的冤家債主也會被感動。所以關鍵是我們怎麼看待它,如何利用它。苦盡才能甘來,就連世間一切的成就,都是先苦後樂。

古往今來,多少世間的英雄豪傑都出身在貧寒之家,在苦水里泡大。艱難困苦磨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行。這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從小就在蜜糖罐里長大,也許他們就沒有後來的成就了。出世間的菩薩、佛也是歷經千般辛苦,萬般磨難才得圓成正果的。苦難並不可怕,而是成就英雄豪傑,大聖大賢的好老師。

即便是我們不想成名,成家,只要我們對世間之苦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的質量,提升精神境界,盡可能使苦難變得更小,快樂變得更多些。而要想徹底離苦得樂,需要從因上下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斷惡是因,離苦是果。

現在的人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的同時,卻忽視了道德的教育和修養。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違背自然和人道的想法和做法。為苦難的蔓延製造充足的條件。這使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許多人不僅沒有因為生活的富裕而精神變得輕鬆愉快反而壓力更大,煩惱、憂慮更多。如果不能及時扭轉這種趨勢,未來人們所遭遇的苦難只會更加深重。

認識苦的根源,轉苦為樂,不僅對今天的人,而且對未來的人都是必修的一門課。不然,那就真的叫苦海無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