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三個問題

有人問我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徹悟本性的人,縱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覺得寂寞。這個問題對一般人來說,的確不容易理解。

我答覆說:徹悟本性的人,必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境界自然比一般人高。是非對錯不需要別人評論,他自己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麼,明明白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他生活在智慧的快樂之中。不會受外界境緣的影響,內不生貪欲雜念,外面境界中的誘惑對他不起現行。常在定中的人,那裡還有寂寞可言。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甚至指責諷刺漫罵,都不能使他有所觸動,更不會動搖他對真理的追求。很多人不了解他只是因為其無知所致。就像一個很多道理還沒有搞清楚的小孩,你不會與他計較一樣。什麼時候這些人覺悟了,不僅不會指責,還會讚歎他,學習他。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世間沒有過失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過失的大小多少不同而已。遇事多找自己的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的心態永遠保持平衡、健康、理性、客觀,減少意氣用事,避免做出錯誤的決斷,而且有助於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自身的缺點會不斷減少,優點會越來越多,成為人人喜歡和願意接受的人。

古來的聖賢大德佛菩薩無不如此,所以他們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尊崇愛戴和學習,是因為他們具備了這樣的大智慧,知道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和途徑。正如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不僅是與人和睦相處,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根本,而且是斷除煩惱,獲得快樂的根本。一般人之所以生活得痛苦不堪,正是因為反其道而行之,只找別人的錯誤,從不找自己的毛病。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的習氣毛病與日俱增,聽不進不同意見,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一條道走到黑,踏上一條不歸之路,身敗名裂,毀於一旦。而有的人,雖然沒有那麼嚴重,聽到這個道理也覺得不錯,卻難以在行動上做到,最終也無法擺脫同樣的結局。

第三個問題是:禪的訓練與修行是為了成佛。從日常生活中醒覺過來,解脫虛幻和對名利的執著,就是醒覺。失敗時,保持醒覺,就會恢復信心和活力。受到外界的引誘和暗示時保持醒覺,就能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醒覺能保持一個人的恆常性,能保持性靈的。

說起成佛,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並不想成佛。其實這是一種誤會。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醒覺,也就是放棄自己錯誤的知見,回歸到自然規律上來,與大自然同步而已。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只是個名稱,就像人需要有個名字一樣,等一個人真正通達世事的規律,佛這個名稱也都不需要了。

同樣一件事,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呢?就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判中加進去了太多的個人知見,而每個人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又千差萬別,矛盾衝突就發生了。就像盲人摸像一樣,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人人都不對,都只了解了局部。沒有人完全客觀地感受到了事實。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常說:一念真,二念妄。也是這個道理,個人知見越深,離客觀真相越遠。

古人很注意道法自然,謙恭好學,自卑而尊人,仁、義、禮、智、信等都是人們不變的接人待物處世的原則,就是為了減少由於自己的無知而給別人帶來災難。今天的很多人不是這樣,特別是有錢有權之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把運氣當能力,把無知當個性,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說不曉,其實太多太多的災難正是這種無知造成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很虛心,執著就少了。

另外,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誰也改變不了這個自然規律。今天的白髮蒼蒼的老年人,昨天還是英姿勃發青春光彩的少年,今天癱瘓在床,生活難以自理的病人,昨天還是活蹦亂跳的健康人。今天的高官厚祿無限風光,明天可能成為階下之囚,威風掃地。他們的今天何嘗不是今天年輕人的明天?什麼事情都在變化之中,誰能把握?只有保持良好心態,明了世間的無常,歡喜過好能夠擁有的每一天。處亂不驚,如如不動。隨緣而不攀緣。不為外面的夢幻泡影所左右,精神身體都會保持到最佳狀態,人世間的苦難就會大大減少,本性中的智慧就能夠得到充分展現。這就是學習聖賢佛陀的本意所在,因為他們做到了,得到了最大的收穫,與自然合而為一,快樂無比而心如止水。明白了這個真相,哪個人會不願意學佛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