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最喜歡的是享福,最不願意接受的是受苦。可是世事無常,命運似乎總要和人對著幹。越是你喜歡的就越是求不來,越是你不喜歡的卻越是趕不走。萬事難如人願。結果是苦不但沒有減少,人還多了一個對苦厭煩之苦。可謂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啊。
再加上生老病死這些與生俱來的,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就時常讓人生在某個階段顯得特別淒慘,恍若夢中一般。娑婆之苦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讓我們體會頗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也許是最好的概括了。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可以嘗試轉苦為樂。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快樂,少一些憂苦。我們都知道,人之苦,無非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身苦,二是心苦。而心之苦遠遠大於身之苦。身之苦是皮肉之苦,持續的時間短,而心之苦卻籠罩著人的整個身心,漫長而難熬。所以轉苦為樂主要是在心上轉。
轉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苦的來源。苦從何來呢?如果要說實話,那就是苦從享樂而來。很多人一定非常奇怪,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說法。這是很正常的心態。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今生今世從來沒有享過福,怎麼會感召苦報呢?
要說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從因果轉化說起了。現在的普通教育,不大接受因果教育,所以產生苦報真正的根源就解釋不清。解釋不清受苦之人就心裡不平衡,就想不通,就不舒服,精神就不快樂,身心就會長期在苦水中備受煎熬。
萬事萬法離不開個因緣。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不存在無果之因。這是個大的前提。我們都聽說過“富貴不過五代,將門不過三世”的說法。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富貴是消耗前世累積的福報,而人在得到福報,享受人間富貴的時候,卻非常容易忘乎所以。把一切都歸結為自己的本事。無視因果規律。財大氣粗,心高氣傲,欺壓弱小,造作罪業。等到福報耗盡,家破人亡。來生還要受苦消業。
明白了這個關係,心理就平衡多了。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求不來福,趕不走苦的原因了。因為求和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通了也不需要再怨天尤人。我們可以心平氣和,以博大的胸懷去接受眼前的現實。
既然世間的苦樂來自於曾經的業力,我們當然可以通過自己來日多修福去改變它。能這樣想的人,苦的念頭就首先轉變了,身心就能得到放鬆。苦難也會因此不再顯得那麼恐怖。這叫看破,放下。是身心得以輕鬆的基礎。
如果我們把眼光看得更遠,就會發現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其特徵就是苦多樂少。福報很大的人不會來這里安居,他們早都到忉利天享福去了。就算是人間最富貴的人的,也無法和他們相比。人間所能得到的所有福報在他們看來,也少得可憐,不值得一提。
釋迦牟尼佛在滅度前告誡弟子後世修行當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修行成佛之人都要把苦難作為成就佛果的良師,可見苦難也不全是壞事,富貴也不全是好事。常言道,富貴難學道。從某種角度講,富貴是墮落的誘因,苦難是成就功德的因緣。享福容易迷惑,苦難容易覺悟。享福是消耗福報,吃苦是消災滅罪。給我們製造痛苦的人,也都是在幫我們消業障。這樣去想,我們連抱怨,仇恨的心都沒有了,相反感恩之心還生起來了。我們如果一直這樣去做,我們的冤家債主也會被感動。所以關鍵是我們怎麼看待它,如何利用它。苦盡才能甘來,就連世間一切的成就,都是先苦後樂。
古往今來,多少世間的英雄豪傑都出身在貧寒之家,在苦水里泡大。艱難困苦磨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行。這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從小就在蜜糖罐里長大,也許他們就沒有後來的成就了。出世間的菩薩、佛也是歷經千般辛苦,萬般磨難才得圓成正果的。苦難並不可怕,而是成就英雄豪傑,大聖大賢的好老師。
即便是我們不想成名,成家,只要我們對世間之苦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的質量,提升精神境界,盡可能使苦難變得更小,快樂變得更多些。而要想徹底離苦得樂,需要從因上下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斷惡是因,離苦是果。
現在的人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的同時,卻忽視了道德的教育和修養。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違背自然和人道的想法和做法。為苦難的蔓延製造充足的條件。這使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許多人不僅沒有因為生活的富裕而精神變得輕鬆愉快反而壓力更大,煩惱、憂慮更多。如果不能及時扭轉這種趨勢,未來人們所遭遇的苦難只會更加深重。
認識苦的根源,轉苦為樂,不僅對今天的人,而且對未來的人都是必修的一門課。不然,那就真的叫苦海無邊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