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或緣分一詞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帶有某種神秘色彩。似乎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只可遇之,不可求之。也許正因為如此,當人們驚喜地遇到一個意外相識,又相見恨晚的人,感嘆之餘,便歸之為緣分所致。這也不無道理。
緣到底是什麽?我的理解是,緣應當是每個人累劫以來與別人交往過程中所造的因而得的果報之現前。這個因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後,我們早已淡忘了。加之投胎轉世,遭受“胎獄”之苦,更使人對往事的記憶幾乎消失殆盡。想想看,一個人遭受重大疾病之後,記憶力都會大不如前,更何況是轉世之痛。可無論經過多麽久,因的金剛種子深藏在阿賴耶識中,永遠不壞,不會自行消失。一旦機緣成熟,它就要起現行。這就是當緣起現行,而我們似曾相識,卻難以說清的緣由。這就是人不知道心知道的根源。
因有善惡,果也必然有善惡。所以生活中既有幫助你的朋友,也就有讓你生煩惱的冤家對頭。來幫助你的人是因為你曾經幫助過他,讓你生煩惱的人是因為你曾經同樣不友好地對待過他。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如果沒有這個因的存在,你不會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人,就算是知道有,也可能永遠無緣與之相識。所謂是: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緣有深有淺,因為因有大有小。所以在你認識的人中,有的是你的家親眷屬,有的只能是朋友,同事或領導,有的不過是露水之緣或一面之緣。由於人們對緣的深淺程度無法預知,所以在現實中不容易把握。但終究會知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即使鬼使神差進去了,由於有緣無份還得退出來。只修了進去的緣,卻沒有長相廝受的緣。緣分不夠深,就不要勉強。退出是隨緣,執著不出是攀緣,攀緣就要生煩惱。甚至會導致更大的災禍。
緣的意義並不只體現在家親眷屬之間。比如師生之間,老板和員工之間,學佛人與佛菩薩之間等等,可以說緣無處不在。完全沒有緣分的人,是很難見面的,更不用說有太深的交往。只是緣的深淺不一,交往的層次有別。
遇緣之後如何對待是個大問題。善緣到了眼前,看你懂不懂得珍惜,因為他的出現是為酬報你的恩德而來。比如學佛人前世與佛菩薩結了緣,今世可能就會有聞到佛法的機緣,會遇到善知識。但並不是有緣就能成就你的功夫。能不能從老師那裏得到真實利益,完全要看自己的態度。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是真正有緣,就是機緣成熟。夾雜、輕視、傲慢、懷疑等等都不能算是真正有緣,而是機緣不成熟的表現。充其量是緣的加深和延續而已。
惡緣現前的時候,不執著,不計較,是化解前嫌,消災免難的最好辦法。有人找你的麻煩,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我們沒有能力知道前世的淵源,但並非原因不存在。學佛人知道怎麽做,歡喜接受,一笑了之。讓前世的恩怨就此結束,從此之後不再延續。
在酬償前緣的時候,也不能忘了今世的作為。習慣跟人計較,賺小便宜,跟人結仇,又會給來世的惡緣埋下起現行的種子。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有智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與人結仇,不造惡緣的因,當然就不會有惡緣的果。而眾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大肆造惡因,以為不會有什麽後果,造惡因時一點都不害怕,等到惡果現前的時候,才怕得要命。可一切都為時已晚,再後悔害怕也難以挽回受報的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