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說做學問的人往往都是盡可能多地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多多益善。以培養後得智為主;而學道的人則不然,要不斷除去思想上的妄想、分別、執著,讓自己本具的無量智慧顯現出來,是求根本智。所以是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並不止於此,更要除去意識中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樣才能物我兩忘,身心清淨無染,心入太虛。達到無為的境界。有了這個境界,就能與自然和光同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則般若無知,照則無所不知。得大自在。也就無所不為了。
但這個無為,時常被人誤會,錯解其義。實際上所謂無為意趣很深。沒有一定的修學基礎,是無法參悟到其中甚深義理的。正如有位學者所描述的那樣,是深藏玄機,奧妙無窮的。即: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如果人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
老子擔心人們被各種假象所迷惑,以為是真,從而執著嚴重的個人知見,偏離大道,而墮入心獄。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就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也告誡弟子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因為萬法因緣生。因緣生法,即為有為法。所謂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如露亦如電,所以不可執著。修行到一定時候佛法都要捨棄,何況被種種假象所迷惑的個人知見。不捨就煩惱無盡,無名難破,也就無法證果,無法契入如來境界。這就是聖賢給我們啟示的道的涵義。
領悟了這個道理,我們的思想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一切法從心想生”。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從心開始,循序漸進,道法自然,當然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煩惱輕,智慧長。順境多,逆境少。喜事多,災難少。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想要的。這與宗教信仰和信不信教並不衝突。如果滿懷疑惑,非要著文字相,那就什麼也得不到了。該怎麼苦,還怎麼苦。
每當我看到一些老年人憂慮重重,百病纏身,晚景慘淡的時候,我就很受觸動。倍感人生之無常。所謂是,少年有福不是福,中年有福不算福,老年有福才是福。老人們辛苦一生,為兒女操碎了心。到了老年仍然放不下這個,忘不了那個。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兒女都是命根。想完兒子,想孫子。永遠都沒完沒了。這就是沒有日損,損之又損之。所以難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看不破,放不下,為其想,為其累,為其苦。除了增加自身的心理負擔,身心疲憊,病痛襲擾,又讓兒女更放心不下了。
實際上,許多兒女們身強力壯,生活無憂,再不如意,也比老人的狀況好。即便是暫時不很富裕,他們也完全有體力、有能力、有機會過得更好。已經不需要父母再太操心了。可是老人們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了,兒女又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所以他們心裡放不下,也完全是人之常情。可是心裡的東西太多了,結果只能是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心理負擔。老年仍然難得輕鬆、清淨,難享清福。這就是苦。
如果人能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裡的東西越來越少。就能夠身心輕鬆,減少疾病的發生。因為老年人最怕患病,往往一患病,就會引起一連串的麻煩。如果同時有幾種疾病發作,那就非常危險了。
這幾年,只要我遇到老年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勸導他們。兒女自有兒女福,老人健康長壽就是兒女們最大的福分。比操心他們要好得多。而且就是你天天想,夜夜想,又能怎麼樣。你能幫上他們什麼。還不如讓自己身體好,讓兒女能放心更好。而要做到健康長壽,就要換種活法。把幾十年來操心這個,放不下那個,改為心裡的事越來越少。要學著過神仙的日子。給他們講“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希望他們每天不斷提醒自己從多慮、憂愁的圈子裡跳出來。心裡越空越好。因為我們大家都期願更多的老人能夠健康長壽。
我時常想,人生離不開求學。離開了對知識、學問的努力學習,人就無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前半生也很難有作為。但也不能不求道。因為人到了一定年齡,特別是中老年階段,不能及時調整思想內容,轉變生活觀念、態度,一條道走到黑,那後半生很可能是苦多於樂。晚景不樂觀。當人年老體衰,病痛常伴,心緒不寧,孤苦伶仃的時候,就到了一生中最為難熬的階段。看看周圍,誰都比自己強。孤苦、落寞只有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自個兒去承受。
求道不宜太晚。太遲難得其利。 40歲應該是一個開始聞道的最佳年齡。因為青少年時期,人的記憶力最旺盛,是廣學多聞,求學的好時光。而40歲以後,人的社會閱歷、生活內容、身體狀況等等,都在開始發生變化,調整思維習慣,感悟人生之道,正當其時。而且,一般說來,40歲以前人不太容易改變其命運,即禍福遭遇等等。而40歲以後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人的身體狀況,甚至相貌的變化,都跟人今世自身的作為不無關係。
世間學問,浩如煙海。永遠都無窮無盡。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萬法歸宗,萬學歸道。而道之所求,惟有向內求,並非向外求。清淨無染,真性了然,和光同塵,寂照不二,是道之顛峰,道之道者也。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希望有更多緣之人,能有所感悟,得到無限利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