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這四個字我們經常用在當一件事很圓滿的完成或者是出乎意料的完美的時候,用來表達我們一種喜出望外的感覺。如果我們在工作上得到沒有意料到的賞識和認同,搞產品推廣活動邀請到某一位重要人物來出席,這些都是“求之不得”的,我們原先沒有抱太大希望的。
如果去我們再看一下這四個字,這裡的關鍵末學認為就是落在這個“求”字上。我們往往對一些事情有一定的要求,希望這樣希望那樣。心裡面打好底預計著一件事會如何地發生,如何地完成,一定要達到某一個目的。這些都是我們定下的要求。有要求就等於我們劃了一道最低的接受點。但是事情的結果往往不是我們能夠預料到的。當中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數。當我們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或與先前的預計有出入的時候,我們就生煩惱,要不就抱怨自己沒有準備好沒有預料到,要不就埋怨外在因數,時不與我。
“求之”的結果其實是“不得”的。對學佛人來說,經常聽到看到大德高僧們說要做到“無所求”。難道這就連一點底線就不划了,可以任意妄為了?非也,我們要根據佛陀遺留下來的經典戒律來行事反思,但是這個“無所求”是針對我們的萬事有求的習氣。以為自己念了多久佛號讀了多少經典就應該證個什麼果位,得個什麼神通,運氣變得如何的好等等。我們已有這樣的“求”,我們其實就執著了。這些想要開悟證果得神通的要求反而令我們得不到佛法真義,令自己離道更遠。
就像我們如果視線高度集中看著舉在離眼前十公分處的一根手指,我們能夠很清晰的看到這根手指,但是周邊的景物就會是非常模糊;但是我們要是將視線鬆弛,似看非看的望著這手指的方向,也不將焦點落在任何一處,我們會發現手指和周邊的景物都能盡入眼簾。這個落眼的焦點就好像我們的“要求”一樣。我們可能會得到一點好處,但是可能與大道的入口我們就失之交臂了。
看看祖師大德們悟道剎那的偈語,經常會發現他們認為原來開悟是這麼簡單,佛法是這麼簡單,真如佛性原來就是這麼自然的。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當然祖師大德們已經有這麼多年這麼多世的修行積累,不是我們想像中這麼容易的。參禪者參公案看話頭,目的是起疑團。當疑團包圍著行住坐臥每一刻,從滿著每一個念頭,就好像真的是連鐵鞋也能踏破幾雙。但是當桶底脫落,撲咚一下虛空踏破雲開見月,到時候得知原來就是“如此”!得來全不費功夫!疑了老半天,原來只待這一刻,也是“求之不得”。
求之則不得,放下全體現。在生活裡面,我們也應該以無所求的方式從容面對得失,只要已盡己所能就不必自添煩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