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們在路上在飯館或者在街道上會聽到有人在說“我發了”這三個字。發什麼了?每個人可能都會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生起自己的猜測。
我們心裡想著錢,就會覺得這是指“發財”“發達”;心裡想著工作可能就以為對方是不是在說電子郵件已經發了;在非典的時候可能會以為是“發燒”或“發病”了。但是對於學大乘佛教的人呢?發什麼?
大乘學人要發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也是分別小乘和大乘的關鍵所在。
可能有師兄會說,“我是修淨土的!當然是大乘了!”或者“我是修禪宗的,難道祖師們的法門是小乘?”。師兄們可能覺得已經依教奉行了,這難道還不夠嗎?布施的布施,禪定的禪定,精進的精進,持戒的持戒,忍辱的忍辱,說不定般若智慧已經開了,證得空性。是大乘學佛人沒錯吧?
但是這一切一切的“依教奉行”行為還是要看我們自己的發心。如果我們知道行善積德,為了自己將來的福報,現在趕緊多做善事,為自己準備多點“籌碼”,來生以便能投個好胎,做個大富大貴的人或升天。這樣的動機,就算一切大乘佛教徒的行為都被我們做到了,我們還就是在娑婆世界裡面繼續遊走。這只不過是自私的為了“好處”而去唸佛去坐禪。如果我們自己知道這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苦,發心要了生死,不再輪迴,然後依教奉行,為的是脫離這生老病死的苦,這還只是“出離心”。
那麼真正的大乘行人呢?區別就在是否有發“菩提心”。 《華嚴經》裡面就有說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菩提心”的重要性。而“菩提心”就是憑著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的,最終要成就佛果。不是為了將來自己好過點,也不是為了自己脫離苦海,而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去學佛。
為自己安樂學佛的得人天福報,為出離六道之苦而學佛的在種阿羅漢聲聞緣覺的因,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的就在種成菩薩和成佛的因。
看看佛菩薩的發願!有沒有任何一個是為了自己的?他們都很富有,因為他們都發了!
我們發了嗎?是發財心還是發“菩提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