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經常談到“戒、定、慧”三無漏學,末學自己也不例外。其實這三無漏學非常深奧,末學沒有能力和智慧去詳解,但是突然有所感慨,也突發奇想地將一些瑣碎的思維寫將出來讓眾有緣法師和師兄們為末學指正。
對此三無漏學的認識很多人可能跟末學一樣,打從開始學佛就有所聞。而開始的時候也就依字面意思去了解,即持“戒”、修“定”、增“慧”。
及後知道“戒、定、慧”可對治三毒的“貪、嗔、痴”。因為嚴持戒律,就能夠限制自己一些習氣,而這些習氣的根本就是以假為真,誤將這個四大假合之身當作“我”,處處貪著要滿足這個“我”的慾念,於是“殺、盜、淫、妄”無一不犯,再樂欲縱情聲色,以酒迷己卻作樂想;不知因果不爽,痴迷下惡種,他朝惡果必自受。勤於禪定自然對境不染,任他如何於己不利或受傷害,嗔心不起。而若發菩提智慧,自然痴迷不再。
可是當時總是不知如何入手,且其中次第何在。有幸在眾大德師兄法師的慈悲開示下,有緣得知“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的道理,因為佛陀也教導我們在佛滅度後當“以戒為師”。這麼一說,不就是“持戒”為最基本入處嗎?持戒能使我們遠離一切迷惑本心的行為,使“身、口、意”三業清淨,也可以免種惡因。這樣下來,如果嚴持戒律就自然有一個很好的清淨基礎去修習禪定了。當能夠在盡少干擾的情況下修習禪定,自然更能夠將此真心盡量摸透看清。能明了此心也就可得智慧,能察萬物實相。當時也就只懂如此理解:一切好像應該有個階段,一步一步地深入,“戒、定、慧”三者就好像小學,中學,大學一樣地一層一層上去,一樣沒弄好也不敢去想下一步。
實則,“戒、定、慧”是三位一體無由分別,具足一樣就具足三無漏學。三者是一不異,互相涵蓋。
戒中含定慧:真正於戒律的嚴持本身就具備定與慧;重點在於“真正”,也就是通達其背後法理能夠將戒律和身口意融為一體的持戒。不知其緣由只是盲從地持戒往往會在業障現前時把持不定,或不知方便善巧是持戒變成對身邊人的一種顧慮,使人生怖畏而遠離佛法,使持戒變成一種法執。在此處若能圓融,必具般若智慧,觀一切緣起性空,萬法因緣生的真空妙有。而在種種誘惑的驅使下若能堅持“以戒為師”不被根塵所迷,則其定不淺。
定中蓋戒慧:若於定能得力,自然無一塵沾身,亦能於戒律緊持,而最難持的是“意”;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都在犯戒,口裡沒惡言,身體沒行惡,但是心上一遇惡緣就惡意惡念連綿不斷,如此凡夫如我根本說不上能持戒。但是大德善知識們能境來境去心不著,如《金剛經》所說的“無著生心”豈有善惡?而般若智慧本與禪定不可分割。所謂“定慧等持”方能證悟。修禪宗的大德們於禪定功夫達至疑團打成一片密不透風,一朝“桶底脫落”“懸崖撒手”“竿頭向上再踏一步”“虛空踏破”即悟道,頓見本來面目,於佛法通達無礙,隨緣說法如數自家珍,其語與佛如同一鼻孔出氣,無有差別。而真定即如祖師大德般徹悟後此心本自常於定中,常以佛法慧語佛義方便度眾。
慧中有戒定:既能得智慧,能觀萬物實相,見一切無有一實質可言,萬法因緣生,亦會因緣滅,但卻因果不虛,一口氣接不上來業力還是如影隨形,自然洞知持戒是不可分割的,亦和定不可分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