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一個太陽,它光芒萬丈,普照四方。美麗的陽光為我們驅走嚴寒,驅散亙古的黑暗,讓我們遠離無盡的恐懼。萬物在陽光的照耀下,以優雅、健康的姿態,茁壯成長。
我們有理由相信,上天以無上的仁德和智慧,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對一切的有情無情給予了同樣的法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性相一如。於是我們得以依此觀一而知十,觀十而知百,乃至於千千萬萬。使我們的智慧與日俱增,我們可以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也不斷了解自身,屏棄非本性的習氣,棄惡從善,逐步求得自身的圓滿。
當我們一直把目光集中在博大的宇宙空間的時候,也許時常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遠行規律沒有兩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同樣也有一個太陽。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深藏在真如本性中的寶藏,它智慧無比,力量無窮,時時都會發出金色的光芒。那是我們心中的太陽,或者叫佛性。這個自性中的太陽,永遠都能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失去陽光的日子,將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身心種種的不適,疲憊、憂鬱、多疑、恐懼、浮躁,易怒,乃至於寢食難安,形容憔悴,萬念俱灰,彷彿是生命的盡頭,好像是世界的末日。
似乎有一隻無形的黑手,總是將我們的思想和意志肆意拋撒,讓我們倍受痛苦、恐懼的煎熬。這樣的日子愈久,我們遭遇災禍的距離就愈近。因為黑暗和恐懼一直在驅使著我們不斷偏離安全的區域,走向災難的深淵。
每當天空陰雲密布,哪怕是狂風暴雨到來的時候,我們也絲毫不懷疑陽光的存在。因為我們知道,陽光只是遇到了暫時的障礙,等到雨過天晴,太陽依然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且雨後的陽光,光彩會更加美麗迷人。
我們自身內在的太陽,也會由於我們自身的種種頓生的疑惑而暫時失去光彩。使我們的生活一度陷入黑暗之中。如果我們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判斷能力,不了解事實真相,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卻往往會選擇埋怨和沮喪。以為光明已經離我們而去,可是這樣的結果卻是越想心靈的天空就愈加黑暗。
要知道,內在的太陽需要我們自己用真誠清淨之心去呼喚,需要我們用聰明善巧的智慧行為去撥開迷霧,被動的等待只能延續灰色生命的周期。一旦我們平靜如初,感恩、誠敬、向善等等這些人性中智慧的火種被引發起來的時候,我們心地寶藏的智慧光芒就會噴薄而出。
障礙人類心靈的塵埃很多,比如自私自利、狂妄自大、多疑、猜測、憤怒等等,都是遮蔽陽光的障礙。聖賢將其歸納為貪、嗔、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些非人性本具的垃圾,利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引誘我們天真的意識隨它而動,以假亂真,生出種種不善的思想和行為,造作種種走向深淵的業因。我們時常身陷其中,卻不自知,還異常堅固執著。這就是苦難的根源。
處在這種狀況的人,迫切需要有人去幫助他們。以便早日脫離黑暗,見到光明。大聖大賢,佛菩薩,善知識都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真善至誠,大慈大悲,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但願意接受幫助的人不多,因為越是思想迷惑,越不相信正法的教育。有的人以為別人有什麼企圖,以為是在愚弄自己。聽騙不聽勸,好壞不分,是非不辯。大好的得度因緣就此錯過。於是黑暗依舊,苦難常在。
好在善根因緣具足的人常有,謙恭好學,對正法能信能解的人也不少。於是他們的生活中灑滿陽光,我們隨處都能見到身心清淨自在的人遍地都是。他們在充分享受生命陽光之旅的時候,也在照亮周圍的人群。讓人欽佩讚歎。因為他們總能帶給人快樂和安逸。不會隨便讓人生出無名的煩惱。
看到頭頂的太陽,就應常思自己心中的太陽。站在陽光之中,健康心理常在。讓金色的陽光趕走齷齪骯髒的體內垃圾。與人無爭,與世無求。心底無私,天地寬廣。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看花開花落悟無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意中傷,依然一笑置之。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這何嘗不是身心健康所必須?
與人相處,善字當頭,常存好心,常存善意。熱心助人,不求回報,但行好事,不問前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煩惱天天斷,智慧日日增。這樣的人生不僅更多了快樂和平安,而且還為最終擺脫輪迴之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生命的回歸道心堅定,解眾生苦難無怨無悔。當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必然是人生最幸福,美好的階段,也必定是內外陽光交相輝映,人與天地萬物感應道交的時候。
請大家齊來布施 只要大家click入下列慈善網站任何一個贊助商提供的項目一次,該項目贊助商將贊助食物,潔淨水,醫藥等等給有需要的苦命人一次,click得越多,贊助越多,幫助別人之餘,自己又心生喜悅,何樂而不為呢,請大家齊齊共襄善舉,為有需要的人仕出一分力,行善就是如此簡單. http://www.thenonprofits.com/
2010年7月31日星期六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一個神奇的數字
已經記不清楚從什麼時候,一個神奇而耐人尋味的數字時常無意中映入眼簾,不由得常常引起我的注意,讓我思索。這個數字對我們並不陌生,那就是“七”。
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熟悉的概念與七有關係。比如,一個禮拜是七天,信仰基督教的人七天要去教堂一次,,七天去做一次禮拜。也許七天是向善學道之人清除污染,思想回歸,必須接受洗禮的一個界限;音符中只有七個數字,但卻包容了世間一切的聲音,真是奇妙無比;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會面的日子,或許只有在這個日子,天,人都無力干涉他們的真情愛意。其中又蘊涵著什麼玄機呢?
在觀察一個孩子未來前途大小時,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七歲是一個可以洞察先機的時間界限;七歲也一直以來是一個人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年齡,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很久以來,人類的平均壽命是七十歲,所謂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也應該是一個生命循環的劫數。
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是海洋,這似乎是一種平衡;人體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可謂是跟地球上水的比例非常對稱。這應該是預示水對生命的極端重要性,同時也是說明有情無情生命體都在遵循著同一個規則,因為本為一體,法性無二;人死之後,其中陰身,以七天為單位,分為七個階段,一七日到七七日,也是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間,若無家親眷屬為其捨財修福,超度、救拔、迴向,就只有隨業流轉了。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被歐洲人看作聖人的法國諾查丹瑪斯預言世界末日到了之後,世界上的人口只剩下“大七之數”,有人說“大七”是七億人,有人說是七千萬。也許七也是自然之力不能逾越的一個極限,又以七作為數量單位。
還有,梵天一睡,就是一個大七之數, 小七是一個700年,中七是兩個700年,大七就是三個700年。還是離不開一個七字。我們依然無法破解其中的意趣。
佛經裡講的刀兵劫的時間是七天七夜。瘟疫的時間是七個月七天。飢餓的時間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長崎、廣島在原子彈爆炸後,草木不生,到第八年地上才長草,證實了佛經上所講的飢餓時間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用了七七四十九年。學佛的人都知道,寺院、庵堂都有打佛七的慣例。七天做到一心不亂的人,必定可以往生。佛七的時間也是七天。
這些看似巧合的數字中,也許其中蘊涵著某種必然。應該是大自然給我們對生命和自然現象的一個神秘暗示。或者是一種自然的極限,或者是一種圓滿,我們這些愚鈍之人,心性和修學的功夫不得力,所以也無法洞察天機。只是對此充滿了好奇。我們或許以此可以推斷,一旦這種自然平衡被打破,事物的發展就會向另一種形態轉化。
曾聽一位高僧解釋說,佛家用數字來代表圓滿,七是圓滿的數字;七在大自然界裡面,是個週期,七天是個週期,七個月也是個週期,七年更是個大的周期,這是自然界裡的循環,是循環的周期,所以用七代表圓滿。在密宗裡用二十一代表圓滿,二十一就是三個七,三個七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代表大圓滿的意思。所以,它是表法的意趣,也適合於宇宙循環的周期。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不解之迷,即我們所謂的天機,正是這些諸多天機,構成了宇宙萬物生生滅滅的大道,這些都需要我們以無比謙恭,誠敬的態度去悉心觀察和反复領悟。古聖先賢們正是以他們的至誠至善之心和無上智慧,頓悟,破解了諸多我們看似難解的迷團。所以在他們的教學中屢屢如法炮製---順應自然之道而為之。是我們永遠的導師和學習的楷模。
古聖先賢為我們示範了最上乘的學問之道和成就之道,更是教我們如何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把握機緣,離苦得樂,求得終極究竟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善根深厚,智慧充滿之人努力向聖賢學習的原因。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無疑是有福之人,更是有緣之人。而那些盲目排斥聖賢教育的人,甚至將其稱之為迷信的人,除了讓人感到十分荒唐可笑,愚昧無知之外,就只有可憐,可悲和同情了。
我們尚未發現的與七有關的規律也許還有很多,只是我們還不善於發現而已。發現這些自然規律的過程,應該是我們回歸自然,道法自然的過程,也是我們最終得以解脫和成就的過程。
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熟悉的概念與七有關係。比如,一個禮拜是七天,信仰基督教的人七天要去教堂一次,,七天去做一次禮拜。也許七天是向善學道之人清除污染,思想回歸,必須接受洗禮的一個界限;音符中只有七個數字,但卻包容了世間一切的聲音,真是奇妙無比;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會面的日子,或許只有在這個日子,天,人都無力干涉他們的真情愛意。其中又蘊涵著什麼玄機呢?
在觀察一個孩子未來前途大小時,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七歲是一個可以洞察先機的時間界限;七歲也一直以來是一個人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年齡,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很久以來,人類的平均壽命是七十歲,所謂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也應該是一個生命循環的劫數。
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是海洋,這似乎是一種平衡;人體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可謂是跟地球上水的比例非常對稱。這應該是預示水對生命的極端重要性,同時也是說明有情無情生命體都在遵循著同一個規則,因為本為一體,法性無二;人死之後,其中陰身,以七天為單位,分為七個階段,一七日到七七日,也是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間,若無家親眷屬為其捨財修福,超度、救拔、迴向,就只有隨業流轉了。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被歐洲人看作聖人的法國諾查丹瑪斯預言世界末日到了之後,世界上的人口只剩下“大七之數”,有人說“大七”是七億人,有人說是七千萬。也許七也是自然之力不能逾越的一個極限,又以七作為數量單位。
還有,梵天一睡,就是一個大七之數, 小七是一個700年,中七是兩個700年,大七就是三個700年。還是離不開一個七字。我們依然無法破解其中的意趣。
佛經裡講的刀兵劫的時間是七天七夜。瘟疫的時間是七個月七天。飢餓的時間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長崎、廣島在原子彈爆炸後,草木不生,到第八年地上才長草,證實了佛經上所講的飢餓時間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用了七七四十九年。學佛的人都知道,寺院、庵堂都有打佛七的慣例。七天做到一心不亂的人,必定可以往生。佛七的時間也是七天。
這些看似巧合的數字中,也許其中蘊涵著某種必然。應該是大自然給我們對生命和自然現象的一個神秘暗示。或者是一種自然的極限,或者是一種圓滿,我們這些愚鈍之人,心性和修學的功夫不得力,所以也無法洞察天機。只是對此充滿了好奇。我們或許以此可以推斷,一旦這種自然平衡被打破,事物的發展就會向另一種形態轉化。
曾聽一位高僧解釋說,佛家用數字來代表圓滿,七是圓滿的數字;七在大自然界裡面,是個週期,七天是個週期,七個月也是個週期,七年更是個大的周期,這是自然界裡的循環,是循環的周期,所以用七代表圓滿。在密宗裡用二十一代表圓滿,二十一就是三個七,三個七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代表大圓滿的意思。所以,它是表法的意趣,也適合於宇宙循環的周期。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不解之迷,即我們所謂的天機,正是這些諸多天機,構成了宇宙萬物生生滅滅的大道,這些都需要我們以無比謙恭,誠敬的態度去悉心觀察和反复領悟。古聖先賢們正是以他們的至誠至善之心和無上智慧,頓悟,破解了諸多我們看似難解的迷團。所以在他們的教學中屢屢如法炮製---順應自然之道而為之。是我們永遠的導師和學習的楷模。
古聖先賢為我們示範了最上乘的學問之道和成就之道,更是教我們如何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把握機緣,離苦得樂,求得終極究竟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善根深厚,智慧充滿之人努力向聖賢學習的原因。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無疑是有福之人,更是有緣之人。而那些盲目排斥聖賢教育的人,甚至將其稱之為迷信的人,除了讓人感到十分荒唐可笑,愚昧無知之外,就只有可憐,可悲和同情了。
我們尚未發現的與七有關的規律也許還有很多,只是我們還不善於發現而已。發現這些自然規律的過程,應該是我們回歸自然,道法自然的過程,也是我們最終得以解脫和成就的過程。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心為誰而動
娑婆世界,芸芸眾生,心總在動中。
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共業,使我們感得相同的機緣處在同一個世界。我們自身也因為過去世的諸多造作而互相結下了千絲萬縷的緣。大緣小緣,善緣惡緣,這些無形的緣,最終使我們成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成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學、同事等等。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便到不了娑婆。我們相互之間也不會發生隨後那麼多的關係。喜、怒、哀、樂無不包含在其中。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沒有能力去更高的境界享福,也沒有足夠的惡業去更苦的法界受罪,就是因為我們此前所造作的緣分只在此處。
娑婆是梵語,意為“堪忍”。這個世界在虛空法界中屬於苦多樂少的法界。還不是最苦的,但這已經使我們夠受的了。這個世界雖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最大的好處,是容易修行。常言道:富貴難學道。因為太苦和太樂的法界都不利於修行。
修行的意義其實不是我們很多人平常想像的那麼簡單,似乎只是出家人的事。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洞察世事的真相,最終脫離苦難而已。方式、方法都不是主要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誰想成天受苦受累,在困難中煎熬啊?
我們雖然不能像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真正的修行人那樣做到如如不動,心如止水,常在定中,而無有苦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做得相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減輕我們精神的壓力,遠離災禍,平平安安,生活得更加快樂。
佛家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人之苦莫過於心之苦。一般人生活之所以有那麼多苦痛,就是因為心裡太苦。因為心在動中,有動就有苦,就像本來平靜的湖水,總起波瀾,沒有片刻的寧靜,這樣苦也就沒有終止。
心動便情動。而人之情屬於有為法,這就決定了它是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東西。如夢亦如幻,變幻莫測,瞬息萬變。人們說話做事多用情識,情識也在動中。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它總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發生著變化。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是矛盾、衝突的根源。
在這樣的時候,執意要挽留什麼就很痛苦。因為根本就做不到。明白了這個真相,我們就可以試著讓自己對一切看得淡一點,逐漸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便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不需要多想。當然人在境緣現前的時候,很難做到。需要有點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如果現在還做不到,可以學會轉念頭。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想心中埋藏的開心事,什麼輕鬆、快樂就多想些什麼。當自己遭受冷遇的時候,可以找欣賞自己的人聊聊。一個人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但總有喜歡自己的人。
如果一個人實在可憐到沒人欣賞的時候,那就是大幸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想佛,想菩薩了,這樣反倒更容易離苦得樂,早日成正果啊! 想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世出世間最大的因果。佛菩薩喜歡每個人,不管什麼人都喜歡,不講任何條件,而且從來不變心的,多好啊!
一個人的價值,或許在不欣賞自己的人眼裡一錢不值,但在真正欣賞自己的人眼裡,卻千斤難買。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哪怕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接受你,只要還有一個人真正喜歡你,這就足夠了。這足以讓你在不開心的時候,有所寄託,有所依靠。
人生苦短,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都是幾十年的事情。何況自己如果能夠想得通,看得破,放得下,誰苦誰樂,還難說呢。不需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鴻運高照,也不需要哀傷自己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風水輪流轉的。而轉化的根源在心。
心為誰而動?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到如如不動的時候,不妨先有個過度,只為讓你快樂的人和事而動。
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共業,使我們感得相同的機緣處在同一個世界。我們自身也因為過去世的諸多造作而互相結下了千絲萬縷的緣。大緣小緣,善緣惡緣,這些無形的緣,最終使我們成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成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學、同事等等。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便到不了娑婆。我們相互之間也不會發生隨後那麼多的關係。喜、怒、哀、樂無不包含在其中。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沒有能力去更高的境界享福,也沒有足夠的惡業去更苦的法界受罪,就是因為我們此前所造作的緣分只在此處。
娑婆是梵語,意為“堪忍”。這個世界在虛空法界中屬於苦多樂少的法界。還不是最苦的,但這已經使我們夠受的了。這個世界雖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最大的好處,是容易修行。常言道:富貴難學道。因為太苦和太樂的法界都不利於修行。
修行的意義其實不是我們很多人平常想像的那麼簡單,似乎只是出家人的事。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洞察世事的真相,最終脫離苦難而已。方式、方法都不是主要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誰想成天受苦受累,在困難中煎熬啊?
我們雖然不能像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真正的修行人那樣做到如如不動,心如止水,常在定中,而無有苦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做得相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減輕我們精神的壓力,遠離災禍,平平安安,生活得更加快樂。
佛家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人之苦莫過於心之苦。一般人生活之所以有那麼多苦痛,就是因為心裡太苦。因為心在動中,有動就有苦,就像本來平靜的湖水,總起波瀾,沒有片刻的寧靜,這樣苦也就沒有終止。
心動便情動。而人之情屬於有為法,這就決定了它是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東西。如夢亦如幻,變幻莫測,瞬息萬變。人們說話做事多用情識,情識也在動中。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它總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發生著變化。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是矛盾、衝突的根源。
在這樣的時候,執意要挽留什麼就很痛苦。因為根本就做不到。明白了這個真相,我們就可以試著讓自己對一切看得淡一點,逐漸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便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不需要多想。當然人在境緣現前的時候,很難做到。需要有點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如果現在還做不到,可以學會轉念頭。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想心中埋藏的開心事,什麼輕鬆、快樂就多想些什麼。當自己遭受冷遇的時候,可以找欣賞自己的人聊聊。一個人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但總有喜歡自己的人。
如果一個人實在可憐到沒人欣賞的時候,那就是大幸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想佛,想菩薩了,這樣反倒更容易離苦得樂,早日成正果啊! 想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世出世間最大的因果。佛菩薩喜歡每個人,不管什麼人都喜歡,不講任何條件,而且從來不變心的,多好啊!
一個人的價值,或許在不欣賞自己的人眼裡一錢不值,但在真正欣賞自己的人眼裡,卻千斤難買。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哪怕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接受你,只要還有一個人真正喜歡你,這就足夠了。這足以讓你在不開心的時候,有所寄託,有所依靠。
人生苦短,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都是幾十年的事情。何況自己如果能夠想得通,看得破,放得下,誰苦誰樂,還難說呢。不需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鴻運高照,也不需要哀傷自己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風水輪流轉的。而轉化的根源在心。
心為誰而動?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到如如不動的時候,不妨先有個過度,只為讓你快樂的人和事而動。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人生沒有所有權 只有使用權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無疑是最苦最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規矩亂了,秩序沒有了。人的主觀意願常常凌駕在了自然規律之上。而我執深重的凡夫又不具備駕御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其結果就是天下大亂。顛覆規矩者雖不是普通百姓,但跟風者卻不乏其人。最終的受害者將無一例外,誰也逃不掉。因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
規矩是萬事萬物正常運行的依托。地球正常運行的秩序亂了,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人體運行的節律亂了,人就不適應,不舒服,就要生病。動植物生長的規矩亂了,人吃了就要沒有多少益處。可是人不能不吃飯,是毒也得吃,這就是苦。
人類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路上來,也是長期以來輕視甚至排斥聖賢教育的必然結果。因為聖賢教育就是教人守規矩的。這是社會和人生長治久安的大法。漠視聖賢教育必然會導致人性中自私自利,貪嗔癡慢習氣的無限膨脹,無法遏止。追求個人財富最大化,生活奢侈化,控制人、事、物的慾望越來越強烈。於是一切的不幸和災難就隨之而來。
社會上有一些所謂的聰明人不信因果,信仰全無。引領著社會的歪風邪氣,甚囂塵上。實際上所謂的聰明無非是自以為是,邪知邪見代替正知正見。把自古以來祖先們慈悲智慧,遠離災禍的教化全當耳旁風了。於是便有種種肆意踐踏世法、出世間法的行為。這就為末法時代眾生未來悲慘的結局造作了無量的因緣。
我們每天看到的,聽到的無不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種種特徵。許許多多原本非常簡單的事情被搞得越來越複雜了。困難年月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日子艱難些,但人的思想比較單純,心不覺得太累。如今雖說是物質資源很富足,可人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多少。相反,活得更累更苦了。因為物質的富足和精神的空虛已經相成了巨大的落差,就會出現諸多使人倍感尷尬,身心疲厭的事情。
我們似乎感覺到就像是在一夜之間,一味追逐名聞利養成了這個社會不可遏止的潮流。這股狂潮兇猛異常,所到之處,幾乎是無堅不摧。帶動著整個社會的人心浮躁,無數躁動的心形成強大的波動。又反作用於人心,這就難得清淨了。正如許多人感嘆的那樣,如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已經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清淨的所在了。
一些人為了自身能夠擁有無限龐大的私人資產,享有更奢華的生活水準,佔有更顯赫的社會地位,不惜超越基本的謀財之道,將自身永遠難以滿足的慾望強加在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之上,道德人倫更不在話下。經濟利益左右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支配著他們日益扭曲的靈魂。成為洞穿一切規矩的強大動力。貪婪和愚昧使得這些人僅存的道德底線完全崩潰。根本不理會瘋狂所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
也許這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他們最大的錯誤卻是不聰明,不明智。因為人對世間一切事物本沒有所有權,只有短暫的使用權而已。包括自己的身體在內,使用期限一到就得化為灰燼。更不用說車子、房子、票子、位子等等。一命嗚呼之後,一切都跟自己說再見了,還能擁有什麼?恐怕除了滿身的罪孽想擺脫也擺脫不掉之外,什麼都要灰飛煙滅了。
所以,出發點的錯誤,使得瘋狂的斂財變得毫無價值,他們卻迷在其中,也樂在其中。一時無度的享受換來的只能是福報的加速消耗,風水的快速輪轉。有的人積累巨大的財富,是想除了自己享用之外,子孫後代從此也可以永遠衣食無憂,對自己晚年會更加孝順。而大量的事實證明,不善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惡劣的斂財手段教不出孝子賢孫來,相反只會連累子孫的正常成長,這樣的家庭,敗家子、逆子更容易產生。
今天社會上許多不如法的事情需要引起人們的警覺。因為規矩的混亂,必然會帶來無窮的後患。比如動植物養殖的自然週期被一再縮短。不僅使其本有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還增加了更大的健康隱患。食品、藥品中肆意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工材料。全然不顧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企業為了刺激消費,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不再把經久耐用作為產品的重要生產標準。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生產消費理念意味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加速消耗和浪費。快節奏的消費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生活垃圾的氾濫成災和環境污染。各級各類學校的達標驗收,許多都是在下面一系列的造假之後過關的。這幾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你好我好。不少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剛愎自用,違反勞動法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普通老百姓常年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病患不斷。心理壓力非常之大。多病、短命都將是無奈的結局。而終極的果報是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人的貪欲是無窮的,貪欲又會使人性偏離正道,膽子也就會越來越大。我們時常會看到污七八糟的奇事、怪事不斷發生。有的人吃了五穀想六谷,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無所不吃。讓人恐懼的是,記者在暗訪中發現某些地方,嬰兒都成了一些人的盤中之餐,餓鬼之相暴露無遺,真讓人不寒而栗,有如誤入地獄一般。
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費解。要不是照片清楚地擺在那裡,真不敢相信人間竟然會有吃人的惡魔。就算是他們前世修積了深厚的福報,也不該如此的揮霍無度。因為人在享受福報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墮落,而福報享盡之後,就得接受果報。既然造作了極重的惡業,業報也必然是苦不堪言。
虎毒尚不食子,動物也不忍食其同類之軀,人竟然要吃人。這樣的事情動物禽獸也不願去做,我們就知道吃人者連禽獸都不如了。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來世想投胎做禽獸都不可能。因為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造什麼因,自然要受什麼果報。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能。萬物皆有靈性,人與大自然相依相生,本性為一。人類的行為不僅對自然有重大影響,人不善的意念同樣對自然產生破壞作用。浮躁、憤怒、恐懼、仇恨等等不善的意念都能形成強大的磁場,干擾甚至扭曲著自然的運行軌跡,反常的氣候就不可避免,自然災害也就會更加頻繁和嚴重。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不外乎是導致自然強烈的反作用。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壞空和消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悲慘結局自在不言之中。
我們很可能對古老的預言曾經是半信半疑,而看到今天一些人的所做所為,也許就不能不信了。因為世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有因就必然有果。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自然規律。稍懂因果規律的人,無不對現代人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後果而寒毛直豎,提心吊膽。當然怨有頭,債有主。自然的懲罰歷來是是非分明,善惡有別的。
在這個特別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有智慧的頭腦,一定要守住自己善良,寬厚的本性,不參與諸惡的造作,也不需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不過僅僅不作惡還不夠,還需要深信因果,廣修福德,多行善舉,多親近善人。多領悟聖賢的教誨。盡可能把握好難得的人生機遇,掌握徹底脫離苦海的方法,才能確保今世的平安和來世的解脫。
規矩是萬事萬物正常運行的依托。地球正常運行的秩序亂了,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人體運行的節律亂了,人就不適應,不舒服,就要生病。動植物生長的規矩亂了,人吃了就要沒有多少益處。可是人不能不吃飯,是毒也得吃,這就是苦。
人類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路上來,也是長期以來輕視甚至排斥聖賢教育的必然結果。因為聖賢教育就是教人守規矩的。這是社會和人生長治久安的大法。漠視聖賢教育必然會導致人性中自私自利,貪嗔癡慢習氣的無限膨脹,無法遏止。追求個人財富最大化,生活奢侈化,控制人、事、物的慾望越來越強烈。於是一切的不幸和災難就隨之而來。
社會上有一些所謂的聰明人不信因果,信仰全無。引領著社會的歪風邪氣,甚囂塵上。實際上所謂的聰明無非是自以為是,邪知邪見代替正知正見。把自古以來祖先們慈悲智慧,遠離災禍的教化全當耳旁風了。於是便有種種肆意踐踏世法、出世間法的行為。這就為末法時代眾生未來悲慘的結局造作了無量的因緣。
我們每天看到的,聽到的無不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種種特徵。許許多多原本非常簡單的事情被搞得越來越複雜了。困難年月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日子艱難些,但人的思想比較單純,心不覺得太累。如今雖說是物質資源很富足,可人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多少。相反,活得更累更苦了。因為物質的富足和精神的空虛已經相成了巨大的落差,就會出現諸多使人倍感尷尬,身心疲厭的事情。
我們似乎感覺到就像是在一夜之間,一味追逐名聞利養成了這個社會不可遏止的潮流。這股狂潮兇猛異常,所到之處,幾乎是無堅不摧。帶動著整個社會的人心浮躁,無數躁動的心形成強大的波動。又反作用於人心,這就難得清淨了。正如許多人感嘆的那樣,如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已經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清淨的所在了。
一些人為了自身能夠擁有無限龐大的私人資產,享有更奢華的生活水準,佔有更顯赫的社會地位,不惜超越基本的謀財之道,將自身永遠難以滿足的慾望強加在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之上,道德人倫更不在話下。經濟利益左右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支配著他們日益扭曲的靈魂。成為洞穿一切規矩的強大動力。貪婪和愚昧使得這些人僅存的道德底線完全崩潰。根本不理會瘋狂所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
也許這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他們最大的錯誤卻是不聰明,不明智。因為人對世間一切事物本沒有所有權,只有短暫的使用權而已。包括自己的身體在內,使用期限一到就得化為灰燼。更不用說車子、房子、票子、位子等等。一命嗚呼之後,一切都跟自己說再見了,還能擁有什麼?恐怕除了滿身的罪孽想擺脫也擺脫不掉之外,什麼都要灰飛煙滅了。
所以,出發點的錯誤,使得瘋狂的斂財變得毫無價值,他們卻迷在其中,也樂在其中。一時無度的享受換來的只能是福報的加速消耗,風水的快速輪轉。有的人積累巨大的財富,是想除了自己享用之外,子孫後代從此也可以永遠衣食無憂,對自己晚年會更加孝順。而大量的事實證明,不善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惡劣的斂財手段教不出孝子賢孫來,相反只會連累子孫的正常成長,這樣的家庭,敗家子、逆子更容易產生。
今天社會上許多不如法的事情需要引起人們的警覺。因為規矩的混亂,必然會帶來無窮的後患。比如動植物養殖的自然週期被一再縮短。不僅使其本有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還增加了更大的健康隱患。食品、藥品中肆意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工材料。全然不顧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企業為了刺激消費,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不再把經久耐用作為產品的重要生產標準。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生產消費理念意味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加速消耗和浪費。快節奏的消費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生活垃圾的氾濫成災和環境污染。各級各類學校的達標驗收,許多都是在下面一系列的造假之後過關的。這幾乎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你好我好。不少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剛愎自用,違反勞動法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普通老百姓常年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病患不斷。心理壓力非常之大。多病、短命都將是無奈的結局。而終極的果報是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人的貪欲是無窮的,貪欲又會使人性偏離正道,膽子也就會越來越大。我們時常會看到污七八糟的奇事、怪事不斷發生。有的人吃了五穀想六谷,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無所不吃。讓人恐懼的是,記者在暗訪中發現某些地方,嬰兒都成了一些人的盤中之餐,餓鬼之相暴露無遺,真讓人不寒而栗,有如誤入地獄一般。
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費解。要不是照片清楚地擺在那裡,真不敢相信人間竟然會有吃人的惡魔。就算是他們前世修積了深厚的福報,也不該如此的揮霍無度。因為人在享受福報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墮落,而福報享盡之後,就得接受果報。既然造作了極重的惡業,業報也必然是苦不堪言。
虎毒尚不食子,動物也不忍食其同類之軀,人竟然要吃人。這樣的事情動物禽獸也不願去做,我們就知道吃人者連禽獸都不如了。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來世想投胎做禽獸都不可能。因為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造什麼因,自然要受什麼果報。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能。萬物皆有靈性,人與大自然相依相生,本性為一。人類的行為不僅對自然有重大影響,人不善的意念同樣對自然產生破壞作用。浮躁、憤怒、恐懼、仇恨等等不善的意念都能形成強大的磁場,干擾甚至扭曲著自然的運行軌跡,反常的氣候就不可避免,自然災害也就會更加頻繁和嚴重。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不外乎是導致自然強烈的反作用。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壞空和消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悲慘結局自在不言之中。
我們很可能對古老的預言曾經是半信半疑,而看到今天一些人的所做所為,也許就不能不信了。因為世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有因就必然有果。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自然規律。稍懂因果規律的人,無不對現代人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後果而寒毛直豎,提心吊膽。當然怨有頭,債有主。自然的懲罰歷來是是非分明,善惡有別的。
在這個特別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有智慧的頭腦,一定要守住自己善良,寬厚的本性,不參與諸惡的造作,也不需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恐懼。不過僅僅不作惡還不夠,還需要深信因果,廣修福德,多行善舉,多親近善人。多領悟聖賢的教誨。盡可能把握好難得的人生機遇,掌握徹底脫離苦海的方法,才能確保今世的平安和來世的解脫。
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
街頭觀想
走在街上,看著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眼前走過的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雖然長相不同,醜俊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歲月留下的深深的痕跡。很多人的表情是木然、憂鬱和慘淡的。很少有一張慈祥、平靜的面孔突然在眼前出現。除了小孩,臉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天然的、輕鬆愉快的表情。而成年人,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多多少少表情都不自然,即便是兩個熟人微笑著打招呼,這個笑也不是很自然,甚至能夠感覺到一絲苦澀。
我想起了佛像、菩薩像,都是那麼自然輕鬆、無比慈祥的表情。再和眼前的行人比較,反差是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我沉默了半天。忽然,孟夫子的名言又迴響在了耳邊。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似乎有點明白了。小孩了的心,沒有離開本位,他們的表情當然是自然的、愉快的,而成年人的心早已脫離了本位。一旦真心離開本位,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隨之而動。首先是人的五官會被境緣所牽,境緣中的喜怒哀樂刺激著五官,然後各種信息傳回大腦,大腦又將其不同的反映傳達給身體的各個部位。於是,人心就被牽動著,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忙得不亦樂乎。這時候的人心就像是離開家門出去遊蕩的人一樣。有人哭,他也會哭,有人笑,他也會跟著笑。可惜的是,娑婆世界注定是苦多樂少,所以人們哭的時候遠遠要超過笑的時候。
而人的面孔,用今天人們的語言來說,就像是一個顯示器,內在的變化都會毫無保留地顯現在上面。其實不只是通過面孔來顯示,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在顯示,大腦的起心動念,心臟的跳動節奏,說話的語氣強弱,就連毛孔都會告訴別人你此刻身體的溫度。人身體的各種顯示作用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就像是微波,或者象無線電波一樣,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衝擊力。這就是跟人接觸的時候,未等說話,對方對你就已經產生了某種感覺,或是喜歡,或是厭煩。這其中普遍被人所接受和喜歡的當然是真善美慧的力量了。因為這些是人真如本性的根基,所以是人人都樂於接受的。當然,如果有人見了惡人依然喜歡,那也很好解釋,因為他們的所思所想已經同步了,兩種完全相同的波自然不排斥了。這也許就叫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了。
這個現象早就被聖人們發現了,所以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大聖大賢,以不同的身形,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語言,不厭其煩地在告誡世人同樣的意思,把心收回來吧!收回來,你們就離苦得樂了。你們的真心本性本來是樂的啊!只是你們被虛幻的境緣給迷糊住了。快樂是你們本具的,痛苦是外在的,不要把外在的痛苦強加在自己身上,以為那就是你們自己本具的。這是你們痛苦的根源啊!趕緊把念頭轉過來吧,苦與樂只在一念之間。快樂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越求,你們的痛苦、煩惱就越重啊!如果你們能做到了這一點,你們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跟我們一樣的快樂自然了。我們本來是一樣的,只是你們糊塗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才導致了今天這麼痛苦和煩惱啊! 。 。 。 。 。 。
可是今天的人很執著,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沒有看到的東西,絕對不願意相信。所以聖人們的慈心悲願就被當作迷信而擱置一邊了。這不能不說是眾生福薄命淺了,他們寧願自己受著,怨聲載道,怨天尤人,也不肯聽一句,試著去做一做,自己證明一下。眾業所感,只有苦海無邊了。其實能夠證明聖人所言真實可信的事例到處都有的,你看看那些老壽星,他們心中好像就沒有我們這麼多煩惱。那是因為他們不上外在境緣的當,守住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而已。人們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不正是告訴我們一種自然之理嗎?古人說,求學日益,求道日損。而我們把求生之道與求學之道正好弄反了。所以學問沒有做成,求生之道又變得如此艱辛。難怪人們的臉上是那樣一種表情了。
我想起了佛像、菩薩像,都是那麼自然輕鬆、無比慈祥的表情。再和眼前的行人比較,反差是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我沉默了半天。忽然,孟夫子的名言又迴響在了耳邊。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似乎有點明白了。小孩了的心,沒有離開本位,他們的表情當然是自然的、愉快的,而成年人的心早已脫離了本位。一旦真心離開本位,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隨之而動。首先是人的五官會被境緣所牽,境緣中的喜怒哀樂刺激著五官,然後各種信息傳回大腦,大腦又將其不同的反映傳達給身體的各個部位。於是,人心就被牽動著,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忙得不亦樂乎。這時候的人心就像是離開家門出去遊蕩的人一樣。有人哭,他也會哭,有人笑,他也會跟著笑。可惜的是,娑婆世界注定是苦多樂少,所以人們哭的時候遠遠要超過笑的時候。
而人的面孔,用今天人們的語言來說,就像是一個顯示器,內在的變化都會毫無保留地顯現在上面。其實不只是通過面孔來顯示,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在顯示,大腦的起心動念,心臟的跳動節奏,說話的語氣強弱,就連毛孔都會告訴別人你此刻身體的溫度。人身體的各種顯示作用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就像是微波,或者象無線電波一樣,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衝擊力。這就是跟人接觸的時候,未等說話,對方對你就已經產生了某種感覺,或是喜歡,或是厭煩。這其中普遍被人所接受和喜歡的當然是真善美慧的力量了。因為這些是人真如本性的根基,所以是人人都樂於接受的。當然,如果有人見了惡人依然喜歡,那也很好解釋,因為他們的所思所想已經同步了,兩種完全相同的波自然不排斥了。這也許就叫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了。
這個現象早就被聖人們發現了,所以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大聖大賢,以不同的身形,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語言,不厭其煩地在告誡世人同樣的意思,把心收回來吧!收回來,你們就離苦得樂了。你們的真心本性本來是樂的啊!只是你們被虛幻的境緣給迷糊住了。快樂是你們本具的,痛苦是外在的,不要把外在的痛苦強加在自己身上,以為那就是你們自己本具的。這是你們痛苦的根源啊!趕緊把念頭轉過來吧,苦與樂只在一念之間。快樂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越求,你們的痛苦、煩惱就越重啊!如果你們能做到了這一點,你們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跟我們一樣的快樂自然了。我們本來是一樣的,只是你們糊塗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才導致了今天這麼痛苦和煩惱啊! 。 。 。 。 。 。
可是今天的人很執著,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沒有看到的東西,絕對不願意相信。所以聖人們的慈心悲願就被當作迷信而擱置一邊了。這不能不說是眾生福薄命淺了,他們寧願自己受著,怨聲載道,怨天尤人,也不肯聽一句,試著去做一做,自己證明一下。眾業所感,只有苦海無邊了。其實能夠證明聖人所言真實可信的事例到處都有的,你看看那些老壽星,他們心中好像就沒有我們這麼多煩惱。那是因為他們不上外在境緣的當,守住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而已。人們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不正是告訴我們一種自然之理嗎?古人說,求學日益,求道日損。而我們把求生之道與求學之道正好弄反了。所以學問沒有做成,求生之道又變得如此艱辛。難怪人們的臉上是那樣一種表情了。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感悟平衡
世間萬法,只在平衡之中。離開平衡,萬事萬物的運行秩序就會產生紊亂,容易偏向一端,一端則無法持久,極端終入壞空之途。
古之聖賢,洞察世事之大勢,教人受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維持平衡之態。生命便得以延續和持久。若反其道而行之,則自取其滅身之道。人類最初之法皆由此出。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莫不以此為根本。這就是教育,教育是教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自覺遵守其規矩,以求自身的存在和延續。故教育無非是教人遠離災禍,長治久安之法。
仔細觀察萬事萬物之結構,運行之妙理,莫不是精確、精密到了極處。可謂是科學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我們得感謝和讚嘆自然如此神奇之造化之功,對此,人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試問,有誰可以創造出另一個地球?更莫說創造出更為博大的太空。
明白這個道理,事情就簡單多了。我們只有虛心學習,對宇宙萬法謙恭參學,加以理解和感悟,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古人比現代人謙虛得多,所以他們沒有我們這麼多苦惱和憂慮,因為他們知道道法自然,就其樂無窮。
平衡乃自然之法,非人力所能左右。人力即便是暫時可以影響其枝節卻難以動搖其根本。長久之動搖終歸是自取其禍。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人無法改變自然法則,甚至連人體自身也不例外。人類的生存之道,不外乎只有道法自然。人所謂的創造發明,充其量不過是道法自然之實踐而已。若離開自然之道,人亦無緣存在,又何談創新。
世界存亡之道亦復如是。故有陰必有陽,有日即有月,有晝就有夜,有水就有火,有苦就有樂,有生就有滅。萬物相生相剋,彼此制約,相依相存。一旦偏離平衡之態,便有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發生。若自然調節也被損毀,便只有絕滅而已。世界上諸多物種之絕跡,緣於生存之平衡被打破。若人類生存之道被損毀,人類之絕滅也就不可避免。
觀察今人之所為,多有顛覆自然平衡之舉。所謂的聰明人在置人類自身之生存於懸崖邊上。陰陽顛倒,不倫不類。貪欲膨脹,利欲熏心。膽大包天,胡作非為。殺生害命,損人利己。自以為是,愚昧至極。刀口舐蜜,飲鴆止渴。造作無量,不思追悔。如此蔑視自然法則,誤把狂妄和愚昧當成了個性和智慧,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宇宙的中心。將一個本該平衡和諧的社會秩序糟蹋得面目全非,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身試法也不是不可以。但苦難必然是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今人造作之猛烈,可謂是空前絕後,亙古難聞,只怕是吃虧一詞早已難以概括了。不客氣地說,是在玩命。是在加速製造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因。擋都擋不住,因為誰擋就跟誰急,這就沒辦法了。
古聖先賢、佛菩薩的經典在,卻不識其無量的價值,不知道那是救命的法寶。蒙著眼睛在懸崖邊上跳舞,你著急他不著急。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不覺悟,隨順自我習氣,這就必然會把自己帶入窮途末路。何去何從,也許只有看其自身的造化了。
古之聖賢,洞察世事之大勢,教人受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維持平衡之態。生命便得以延續和持久。若反其道而行之,則自取其滅身之道。人類最初之法皆由此出。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莫不以此為根本。這就是教育,教育是教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自覺遵守其規矩,以求自身的存在和延續。故教育無非是教人遠離災禍,長治久安之法。
仔細觀察萬事萬物之結構,運行之妙理,莫不是精確、精密到了極處。可謂是科學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我們得感謝和讚嘆自然如此神奇之造化之功,對此,人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試問,有誰可以創造出另一個地球?更莫說創造出更為博大的太空。
明白這個道理,事情就簡單多了。我們只有虛心學習,對宇宙萬法謙恭參學,加以理解和感悟,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古人比現代人謙虛得多,所以他們沒有我們這麼多苦惱和憂慮,因為他們知道道法自然,就其樂無窮。
平衡乃自然之法,非人力所能左右。人力即便是暫時可以影響其枝節卻難以動搖其根本。長久之動搖終歸是自取其禍。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人無法改變自然法則,甚至連人體自身也不例外。人類的生存之道,不外乎只有道法自然。人所謂的創造發明,充其量不過是道法自然之實踐而已。若離開自然之道,人亦無緣存在,又何談創新。
世界存亡之道亦復如是。故有陰必有陽,有日即有月,有晝就有夜,有水就有火,有苦就有樂,有生就有滅。萬物相生相剋,彼此制約,相依相存。一旦偏離平衡之態,便有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發生。若自然調節也被損毀,便只有絕滅而已。世界上諸多物種之絕跡,緣於生存之平衡被打破。若人類生存之道被損毀,人類之絕滅也就不可避免。
觀察今人之所為,多有顛覆自然平衡之舉。所謂的聰明人在置人類自身之生存於懸崖邊上。陰陽顛倒,不倫不類。貪欲膨脹,利欲熏心。膽大包天,胡作非為。殺生害命,損人利己。自以為是,愚昧至極。刀口舐蜜,飲鴆止渴。造作無量,不思追悔。如此蔑視自然法則,誤把狂妄和愚昧當成了個性和智慧,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宇宙的中心。將一個本該平衡和諧的社會秩序糟蹋得面目全非,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身試法也不是不可以。但苦難必然是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今人造作之猛烈,可謂是空前絕後,亙古難聞,只怕是吃虧一詞早已難以概括了。不客氣地說,是在玩命。是在加速製造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因。擋都擋不住,因為誰擋就跟誰急,這就沒辦法了。
古聖先賢、佛菩薩的經典在,卻不識其無量的價值,不知道那是救命的法寶。蒙著眼睛在懸崖邊上跳舞,你著急他不著急。真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不覺悟,隨順自我習氣,這就必然會把自己帶入窮途末路。何去何從,也許只有看其自身的造化了。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禍福之門 吉凶之道
人生活在世間,不能不與人打交道,與人交往,少不了言語的交流。人常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同樣的語言,不同的語氣就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同樣的意思,不同的人說出來,也會有不同的作用。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三伏寒。因此,與人交流,言語不可不慎。言語不慎,就可能招致災禍。生活中有多少矛盾、誤會、煩惱、衝突乃至於戰爭都起源於一句話。一句話可以使人功名成就,也可以使人身敗名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少一言興幫,一言喪幫的事例啊。
正因為言語在社會交往、交流中的重要性,所以歷來的聖賢們無一不特別重視。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口為禍福之門”;孔夫子教學所開設的四門“課程”中,言語就佔一席,而《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言”,這就是在強調言語的重要性;佛給人們講十善業道,“身”講了三條,“意”講了三條,而“口”卻講了四條,可見佛對言語的重視程度。從這裡不難看出,聖人們是在告誡我們,與人交往,言語不能不慎,因為它是禍福之門,吉凶之道。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見有些人說話卻非常隨便。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什麼話過癮,什麼話解恨就說什麼,不惜踐踏他人的人格和尊嚴,也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修養,全然不顧別人的反感和厭惡;網友之間留言,想到那裡就說到那裡,隨心所欲,不負責任,把無知當個性,好像永遠都不知道這是個大眾交流的平台,不知道多少人會因為你的言語而對網友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家庭成員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也往往因為一些不慎的言語產生誤會、矛盾,關係緊張,甚至破裂。這樣的無謂的結果,如果我們說話之前稍加考慮,就能夠避免。 “話到嘴邊留半句”、“沉默是金”不能不說是經驗之談。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給別人留面子,又何嘗不是給自己留面子。意氣用事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只能是讓別人改變對你的看法,越來對你越“敬而遠之”,惹不起,躲得起啊! “仁者無敵”,一個“仁”字,講得多好啊!仁者,二人也,說話做事,不能只圖自己痛快,還要想到別人,想想自己的言行,是否妨礙了別人,是否會傷害到無辜,是帶給別人快樂,還是帶給別人煩惱?具有這種意識的人才可稱之為“仁”,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這就叫”仁者無敵“啊!不然,怎麼被人厭棄的,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單方面的,要一分為二地去看。 "世間無好醜,好醜在人心。"說者無意,聽者何必有心,真正有智慧之人,從來不會為別人無謂的言辭所動,心平氣和,如如不動,對於不該聽的話堅決不聽,這樣自己的身心才能得到安樂、清淨。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的心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每天都跟人接觸,每天都生悶氣,我們的心就會變成盛裝別人污穢的垃圾筒,心情不好,衰老加快,相貌變醜,疾病纏身。 。 。 。 。 。 ,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何況一般人說話,也是隨口而出,有口無心,根本就不是心裡話,只是習慣於那樣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對這樣說出的話計較,沒有任何必要。他隨口說出的話,轉身就忘了,而你總記在心裡,想一次,受一次傷害。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幹嘛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啊?為別人這樣活著,因別人的言辭而苦,這樣的人,有何快樂可言,又有何智慧可言?
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首先應該改善自己的交往環境,有選擇地跟人交往。識人多處是非多,知事多時煩惱多。要不斷增強自己健康的免疫系統,那就是開闊的境界,博大的心胸,如果學不來藍天和大海,學做一個棉花包也行,這絕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自我保護的強大精神武器。
正因為言語在社會交往、交流中的重要性,所以歷來的聖賢們無一不特別重視。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口為禍福之門”;孔夫子教學所開設的四門“課程”中,言語就佔一席,而《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言”,這就是在強調言語的重要性;佛給人們講十善業道,“身”講了三條,“意”講了三條,而“口”卻講了四條,可見佛對言語的重視程度。從這裡不難看出,聖人們是在告誡我們,與人交往,言語不能不慎,因為它是禍福之門,吉凶之道。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見有些人說話卻非常隨便。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什麼話過癮,什麼話解恨就說什麼,不惜踐踏他人的人格和尊嚴,也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修養,全然不顧別人的反感和厭惡;網友之間留言,想到那裡就說到那裡,隨心所欲,不負責任,把無知當個性,好像永遠都不知道這是個大眾交流的平台,不知道多少人會因為你的言語而對網友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家庭成員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也往往因為一些不慎的言語產生誤會、矛盾,關係緊張,甚至破裂。這樣的無謂的結果,如果我們說話之前稍加考慮,就能夠避免。 “話到嘴邊留半句”、“沉默是金”不能不說是經驗之談。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給別人留面子,又何嘗不是給自己留面子。意氣用事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只能是讓別人改變對你的看法,越來對你越“敬而遠之”,惹不起,躲得起啊! “仁者無敵”,一個“仁”字,講得多好啊!仁者,二人也,說話做事,不能只圖自己痛快,還要想到別人,想想自己的言行,是否妨礙了別人,是否會傷害到無辜,是帶給別人快樂,還是帶給別人煩惱?具有這種意識的人才可稱之為“仁”,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這就叫”仁者無敵“啊!不然,怎麼被人厭棄的,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單方面的,要一分為二地去看。 "世間無好醜,好醜在人心。"說者無意,聽者何必有心,真正有智慧之人,從來不會為別人無謂的言辭所動,心平氣和,如如不動,對於不該聽的話堅決不聽,這樣自己的身心才能得到安樂、清淨。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的心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每天都跟人接觸,每天都生悶氣,我們的心就會變成盛裝別人污穢的垃圾筒,心情不好,衰老加快,相貌變醜,疾病纏身。 。 。 。 。 。 ,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何況一般人說話,也是隨口而出,有口無心,根本就不是心裡話,只是習慣於那樣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對這樣說出的話計較,沒有任何必要。他隨口說出的話,轉身就忘了,而你總記在心裡,想一次,受一次傷害。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幹嘛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啊?為別人這樣活著,因別人的言辭而苦,這樣的人,有何快樂可言,又有何智慧可言?
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首先應該改善自己的交往環境,有選擇地跟人交往。識人多處是非多,知事多時煩惱多。要不斷增強自己健康的免疫系統,那就是開闊的境界,博大的心胸,如果學不來藍天和大海,學做一個棉花包也行,這絕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自我保護的強大精神武器。
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古語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初讀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是覺得這大概是自然界的規律,非人力可以改變,只能是去同情和憐憫。反复讀誦體會之後,感悟就多了。
當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生前所擁有和曾經想擁有的一切,其占有欲已經很淡薄了,無論是人是獸還是鳥類,都莫不如此。萬物法性為一,法性都一樣啊。而人就更為突出、典型了,因為人的貪欲、情執要遠遠大於其他物種。
當一個人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生命旅程就要劃上句號之後,思想、心理都會發生很微妙的變化,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生所做的種種事情。夢中會常常出現已經早早過世人的情景,或者會看見很多奇形怪狀的眾生來找自己,吵吵嚷嚷,日夜無法安寧。這是生生世世以來的怨親債主來登門拜訪了。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
在人身強力壯,福報沒有耗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無法近身。可是等人年老體衰,福報用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就會蜂擁而至。真所謂:牆倒眾人推。屋漏偏遭連夜雨啊!這倒有點像為官者下台後,從前拍馬溜鬚者一夜間突然變成逼債者,人情冷漠,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之時的情景。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人一生中最為恐懼、孤獨、難耐的時候。過去所造諸惡業,一樁樁,一件件都顯現在眼前。所虧欠和曾加害之人,一起都來討債,有仇的要報仇,有冤的要伸冤,被殺的來討命。
這時候的人,哪裡還有心思去想世間的財富、金錢、地位等等,只知道這些都將離自己遠去。在這種情況下,幾乎都不需要人勸了,一切都已經放下了,也看破了。亡命在即,世間的一切如夢如幻,有道是人不知道,心知道。法性有知。就像是一個死刑犯已經知道了自己被執行的時辰後,萬念俱灰的場面;又像是某個人連遭橫禍,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時,真實的世界一下子呈現在眼前,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一點含糊、憂鬱都沒有了。
一生來的爭鬥、貪婪、執著都變成了夢裡的景象,而這個夢終於醒來了,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看法一下子改變了,這個念頭一轉變,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善言也就隨之而出。當然,如果在世時所造惡業太重,被怨親債主糾纏得很厲害的人,瘋癲、哀鳴、癡呆都是常見的現象。如果真是這樣,到了這步田地,也許連最後夢醒的機會都看不到了。
是得是失,是憂是喜?難以言說。總算明白了人生的真相,是得是喜。可惜一切為時太晚,無法從頭開始,是失是憂。尚有時日的人,並沒有從中感受到什麼,仍將重複這個悲劇,那就是人之悲哀了。
很多人只有在每次參加完追悼會之後,才會對人生有點感覺和體會。但要不了多久,家人之間、親朋之間、同事之間的爭吵又烽火再起了。能搶的搶,能貪的貪。誰說什麼都不願相信了。於是,悲劇又將重新上演,一出接一出。沒完沒了。一直等到死在臨頭,再來悔恨、惋惜。這就是人性的弱點,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啊!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糊塗,世間自有大智若愚,聰明智慧之人。不願意坑蒙拐騙,貪贓枉法,謀不義之財。寧願安貧樂道,固守做人的道德良心。有的人仗義疏財,常年救濟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災荒饑民。看似愚不可及,實則聰明透頂。他們把帶不走的財物都變成了可以帶得走的善業,成為他們未來境界提升的資糧。他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臨終時何來的恐懼難耐?有的甚至連地獄都見不到就往生天道,享福去了。孰智孰愚,誰能笑到最後,何其了了分明?
當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生前所擁有和曾經想擁有的一切,其占有欲已經很淡薄了,無論是人是獸還是鳥類,都莫不如此。萬物法性為一,法性都一樣啊。而人就更為突出、典型了,因為人的貪欲、情執要遠遠大於其他物種。
當一個人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生命旅程就要劃上句號之後,思想、心理都會發生很微妙的變化,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生所做的種種事情。夢中會常常出現已經早早過世人的情景,或者會看見很多奇形怪狀的眾生來找自己,吵吵嚷嚷,日夜無法安寧。這是生生世世以來的怨親債主來登門拜訪了。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
在人身強力壯,福報沒有耗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無法近身。可是等人年老體衰,福報用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就會蜂擁而至。真所謂:牆倒眾人推。屋漏偏遭連夜雨啊!這倒有點像為官者下台後,從前拍馬溜鬚者一夜間突然變成逼債者,人情冷漠,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之時的情景。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人一生中最為恐懼、孤獨、難耐的時候。過去所造諸惡業,一樁樁,一件件都顯現在眼前。所虧欠和曾加害之人,一起都來討債,有仇的要報仇,有冤的要伸冤,被殺的來討命。
這時候的人,哪裡還有心思去想世間的財富、金錢、地位等等,只知道這些都將離自己遠去。在這種情況下,幾乎都不需要人勸了,一切都已經放下了,也看破了。亡命在即,世間的一切如夢如幻,有道是人不知道,心知道。法性有知。就像是一個死刑犯已經知道了自己被執行的時辰後,萬念俱灰的場面;又像是某個人連遭橫禍,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時,真實的世界一下子呈現在眼前,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一點含糊、憂鬱都沒有了。
一生來的爭鬥、貪婪、執著都變成了夢裡的景象,而這個夢終於醒來了,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看法一下子改變了,這個念頭一轉變,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善言也就隨之而出。當然,如果在世時所造惡業太重,被怨親債主糾纏得很厲害的人,瘋癲、哀鳴、癡呆都是常見的現象。如果真是這樣,到了這步田地,也許連最後夢醒的機會都看不到了。
是得是失,是憂是喜?難以言說。總算明白了人生的真相,是得是喜。可惜一切為時太晚,無法從頭開始,是失是憂。尚有時日的人,並沒有從中感受到什麼,仍將重複這個悲劇,那就是人之悲哀了。
很多人只有在每次參加完追悼會之後,才會對人生有點感覺和體會。但要不了多久,家人之間、親朋之間、同事之間的爭吵又烽火再起了。能搶的搶,能貪的貪。誰說什麼都不願相信了。於是,悲劇又將重新上演,一出接一出。沒完沒了。一直等到死在臨頭,再來悔恨、惋惜。這就是人性的弱點,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啊!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糊塗,世間自有大智若愚,聰明智慧之人。不願意坑蒙拐騙,貪贓枉法,謀不義之財。寧願安貧樂道,固守做人的道德良心。有的人仗義疏財,常年救濟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災荒饑民。看似愚不可及,實則聰明透頂。他們把帶不走的財物都變成了可以帶得走的善業,成為他們未來境界提升的資糧。他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臨終時何來的恐懼難耐?有的甚至連地獄都見不到就往生天道,享福去了。孰智孰愚,誰能笑到最後,何其了了分明?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為何有心栽花花不成
人常說“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卻沒有多少人去深入體會其中的意趣。人們大都把它當作人力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而已。既然自然規律使然,所以想也白想。
其實在自然規律面前,人並非無能為力。只要認識到其中所蘊涵的道理,依照其法理而行,就可以利用這個規律來為人服務。正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異也,善駕於物也”。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關鍵是用心,妙就妙在“有心”和“無心”上。佛家有云:“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是字字無量義啊!我們在生活中歷事練心,觀察過許許多多的世事滄桑之後,才明白佛法的無上智慧究竟高在何處。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對生活中諸多事實真相,恍然大悟。難怪得其法喜的高僧大德們感嘆:學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有心”則有思,有想,有求,有慾念,清淨無染的心被加上了這麼多東西,那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則妄念紛飛,於是言語行為就會體現出貪、嗔、痴、慢、妄想、分別、執著。在這種心態下,人很容易自我為中心,用識而不用智。人本具的智慧來自於清淨心、慈悲心、喜捨心。不能捨識用根。就不能很好地依照自然法則去做。 ”。如《大戴禮記·保傅》所言:“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起點已經有了偏差,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通過郭橐駝自述其種樹的成功經驗和他人種樹的不成功的做法,強調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針對中唐時期政亂令煩、民不聊生的情況,提出“長人者好煩其令”和不善種樹的人一樣,應該為為官之戒。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正道出了今天很多人“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原因嗎?
郭橐駝種樹的成功經驗和“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在童蒙教育中非常有借鑒意義。 “有心”培養孩子的結果,往往是無原則的寵愛、遷就,其結果必然與家長的心理預期相反。
以這種心態去追求某個人,恐怕很難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因為跟對方一接觸,首先讓人感覺到的就是一種使人厭煩的磁場,言語再動聽,行為再殷勤,總給人一種做作和虛偽。越發讓人害怕和懷疑,心裡就越沒有底了。對方不知道你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跟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在一起,那裡會有安全感啊!快樂心,愉悅感也就無從生起。要知道快樂本是平常心,是人本具的真心。捨掉了真心,就只剩下虛妄心了。這就是一些人跟別人見面後無法給對方一個塌實、可靠、可以依傍等印象的原因了。常言道:無私則無畏;心底無私天地寬。有求,有想,就是有私心,表現出來的就是不開闊、狹隘、自私了。
“無心”並非是沒有心,如果沒有心,那就更糟糕了。真正的“無心”應該是無私心,不動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沒有任何的攀緣之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心態自然給人一種輕鬆、和諧、愉快的感覺,絲毫沒有做作的成分。看似沒有特點,沒有個性,其實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最能讓人感覺舒服的人的天性,這才是一個人與他人相區別的魅力所在。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無心”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想裝出個“無心”就更不可能,因為裝本身就是妄心,只能是弄巧成拙,越裝越糟糕。正確的做法是以誠待人,表裡如一。謙恭有禮,自卑而尊人。把自己看小一點,把別人看大一點;多替別人著想,少替自己打算;多看別人優點,少找別人毛病;多用善心、善念、善行,少用惡念、惡語、惡行。與人交往過程中沒有控制、佔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為而治,則一切的收穫,就盡在不言中了。
其實在自然規律面前,人並非無能為力。只要認識到其中所蘊涵的道理,依照其法理而行,就可以利用這個規律來為人服務。正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異也,善駕於物也”。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關鍵是用心,妙就妙在“有心”和“無心”上。佛家有云:“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是字字無量義啊!我們在生活中歷事練心,觀察過許許多多的世事滄桑之後,才明白佛法的無上智慧究竟高在何處。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對生活中諸多事實真相,恍然大悟。難怪得其法喜的高僧大德們感嘆:學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有心”則有思,有想,有求,有慾念,清淨無染的心被加上了這麼多東西,那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則妄念紛飛,於是言語行為就會體現出貪、嗔、痴、慢、妄想、分別、執著。在這種心態下,人很容易自我為中心,用識而不用智。人本具的智慧來自於清淨心、慈悲心、喜捨心。不能捨識用根。就不能很好地依照自然法則去做。 ”。如《大戴禮記·保傅》所言:“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起點已經有了偏差,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通過郭橐駝自述其種樹的成功經驗和他人種樹的不成功的做法,強調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針對中唐時期政亂令煩、民不聊生的情況,提出“長人者好煩其令”和不善種樹的人一樣,應該為為官之戒。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正道出了今天很多人“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原因嗎?
郭橐駝種樹的成功經驗和“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在童蒙教育中非常有借鑒意義。 “有心”培養孩子的結果,往往是無原則的寵愛、遷就,其結果必然與家長的心理預期相反。
以這種心態去追求某個人,恐怕很難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因為跟對方一接觸,首先讓人感覺到的就是一種使人厭煩的磁場,言語再動聽,行為再殷勤,總給人一種做作和虛偽。越發讓人害怕和懷疑,心裡就越沒有底了。對方不知道你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跟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在一起,那裡會有安全感啊!快樂心,愉悅感也就無從生起。要知道快樂本是平常心,是人本具的真心。捨掉了真心,就只剩下虛妄心了。這就是一些人跟別人見面後無法給對方一個塌實、可靠、可以依傍等印象的原因了。常言道:無私則無畏;心底無私天地寬。有求,有想,就是有私心,表現出來的就是不開闊、狹隘、自私了。
“無心”並非是沒有心,如果沒有心,那就更糟糕了。真正的“無心”應該是無私心,不動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沒有任何的攀緣之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心態自然給人一種輕鬆、和諧、愉快的感覺,絲毫沒有做作的成分。看似沒有特點,沒有個性,其實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最能讓人感覺舒服的人的天性,這才是一個人與他人相區別的魅力所在。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無心”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想裝出個“無心”就更不可能,因為裝本身就是妄心,只能是弄巧成拙,越裝越糟糕。正確的做法是以誠待人,表裡如一。謙恭有禮,自卑而尊人。把自己看小一點,把別人看大一點;多替別人著想,少替自己打算;多看別人優點,少找別人毛病;多用善心、善念、善行,少用惡念、惡語、惡行。與人交往過程中沒有控制、佔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為而治,則一切的收穫,就盡在不言中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