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芸芸眾生,心總在動中。
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共業,使我們感得相同的機緣處在同一個世界。我們自身也因為過去世的諸多造作而互相結下了千絲萬縷的緣。大緣小緣,善緣惡緣,這些無形的緣,最終使我們成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成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學、同事等等。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便到不了娑婆。我們相互之間也不會發生隨後那麼多的關係。喜、怒、哀、樂無不包含在其中。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沒有能力去更高的境界享福,也沒有足夠的惡業去更苦的法界受罪,就是因為我們此前所造作的緣分只在此處。
娑婆是梵語,意為“堪忍”。這個世界在虛空法界中屬於苦多樂少的法界。還不是最苦的,但這已經使我們夠受的了。這個世界雖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最大的好處,是容易修行。常言道:富貴難學道。因為太苦和太樂的法界都不利於修行。
修行的意義其實不是我們很多人平常想像的那麼簡單,似乎只是出家人的事。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洞察世事的真相,最終脫離苦難而已。方式、方法都不是主要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誰想成天受苦受累,在困難中煎熬啊?
我們雖然不能像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真正的修行人那樣做到如如不動,心如止水,常在定中,而無有苦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做得相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減輕我們精神的壓力,遠離災禍,平平安安,生活得更加快樂。
佛家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人之苦莫過於心之苦。一般人生活之所以有那麼多苦痛,就是因為心裡太苦。因為心在動中,有動就有苦,就像本來平靜的湖水,總起波瀾,沒有片刻的寧靜,這樣苦也就沒有終止。
心動便情動。而人之情屬於有為法,這就決定了它是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東西。如夢亦如幻,變幻莫測,瞬息萬變。人們說話做事多用情識,情識也在動中。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它總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發生著變化。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是矛盾、衝突的根源。
在這樣的時候,執意要挽留什麼就很痛苦。因為根本就做不到。明白了這個真相,我們就可以試著讓自己對一切看得淡一點,逐漸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便是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不需要多想。當然人在境緣現前的時候,很難做到。需要有點功夫。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如果現在還做不到,可以學會轉念頭。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想心中埋藏的開心事,什麼輕鬆、快樂就多想些什麼。當自己遭受冷遇的時候,可以找欣賞自己的人聊聊。一個人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但總有喜歡自己的人。
如果一個人實在可憐到沒人欣賞的時候,那就是大幸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想佛,想菩薩了,這樣反倒更容易離苦得樂,早日成正果啊! 想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世出世間最大的因果。佛菩薩喜歡每個人,不管什麼人都喜歡,不講任何條件,而且從來不變心的,多好啊!
一個人的價值,或許在不欣賞自己的人眼裡一錢不值,但在真正欣賞自己的人眼裡,卻千斤難買。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哪怕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接受你,只要還有一個人真正喜歡你,這就足夠了。這足以讓你在不開心的時候,有所寄託,有所依靠。
人生苦短,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都是幾十年的事情。何況自己如果能夠想得通,看得破,放得下,誰苦誰樂,還難說呢。不需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鴻運高照,也不需要哀傷自己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風水輪流轉的。而轉化的根源在心。
心為誰而動?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到如如不動的時候,不妨先有個過度,只為讓你快樂的人和事而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