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看著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眼前走過的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雖然長相不同,醜俊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歲月留下的深深的痕跡。很多人的表情是木然、憂鬱和慘淡的。很少有一張慈祥、平靜的面孔突然在眼前出現。除了小孩,臉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天然的、輕鬆愉快的表情。而成年人,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多多少少表情都不自然,即便是兩個熟人微笑著打招呼,這個笑也不是很自然,甚至能夠感覺到一絲苦澀。
我想起了佛像、菩薩像,都是那麼自然輕鬆、無比慈祥的表情。再和眼前的行人比較,反差是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我沉默了半天。忽然,孟夫子的名言又迴響在了耳邊。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似乎有點明白了。小孩了的心,沒有離開本位,他們的表情當然是自然的、愉快的,而成年人的心早已脫離了本位。一旦真心離開本位,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隨之而動。首先是人的五官會被境緣所牽,境緣中的喜怒哀樂刺激著五官,然後各種信息傳回大腦,大腦又將其不同的反映傳達給身體的各個部位。於是,人心就被牽動著,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忙得不亦樂乎。這時候的人心就像是離開家門出去遊蕩的人一樣。有人哭,他也會哭,有人笑,他也會跟著笑。可惜的是,娑婆世界注定是苦多樂少,所以人們哭的時候遠遠要超過笑的時候。
而人的面孔,用今天人們的語言來說,就像是一個顯示器,內在的變化都會毫無保留地顯現在上面。其實不只是通過面孔來顯示,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在顯示,大腦的起心動念,心臟的跳動節奏,說話的語氣強弱,就連毛孔都會告訴別人你此刻身體的溫度。人身體的各種顯示作用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磁場,這種磁場就像是微波,或者象無線電波一樣,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衝擊力。這就是跟人接觸的時候,未等說話,對方對你就已經產生了某種感覺,或是喜歡,或是厭煩。這其中普遍被人所接受和喜歡的當然是真善美慧的力量了。因為這些是人真如本性的根基,所以是人人都樂於接受的。當然,如果有人見了惡人依然喜歡,那也很好解釋,因為他們的所思所想已經同步了,兩種完全相同的波自然不排斥了。這也許就叫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了。
這個現象早就被聖人們發現了,所以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大聖大賢,以不同的身形,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語言,不厭其煩地在告誡世人同樣的意思,把心收回來吧!收回來,你們就離苦得樂了。你們的真心本性本來是樂的啊!只是你們被虛幻的境緣給迷糊住了。快樂是你們本具的,痛苦是外在的,不要把外在的痛苦強加在自己身上,以為那就是你們自己本具的。這是你們痛苦的根源啊!趕緊把念頭轉過來吧,苦與樂只在一念之間。快樂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越求,你們的痛苦、煩惱就越重啊!如果你們能做到了這一點,你們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跟我們一樣的快樂自然了。我們本來是一樣的,只是你們糊塗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才導致了今天這麼痛苦和煩惱啊! 。 。 。 。 。 。
可是今天的人很執著,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沒有看到的東西,絕對不願意相信。所以聖人們的慈心悲願就被當作迷信而擱置一邊了。這不能不說是眾生福薄命淺了,他們寧願自己受著,怨聲載道,怨天尤人,也不肯聽一句,試著去做一做,自己證明一下。眾業所感,只有苦海無邊了。其實能夠證明聖人所言真實可信的事例到處都有的,你看看那些老壽星,他們心中好像就沒有我們這麼多煩惱。那是因為他們不上外在境緣的當,守住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而已。人們常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不正是告訴我們一種自然之理嗎?古人說,求學日益,求道日損。而我們把求生之道與求學之道正好弄反了。所以學問沒有做成,求生之道又變得如此艱辛。難怪人們的臉上是那樣一種表情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