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初讀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是覺得這大概是自然界的規律,非人力可以改變,只能是去同情和憐憫。反复讀誦體會之後,感悟就多了。
當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生前所擁有和曾經想擁有的一切,其占有欲已經很淡薄了,無論是人是獸還是鳥類,都莫不如此。萬物法性為一,法性都一樣啊。而人就更為突出、典型了,因為人的貪欲、情執要遠遠大於其他物種。
當一個人已經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生命旅程就要劃上句號之後,思想、心理都會發生很微妙的變化,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生所做的種種事情。夢中會常常出現已經早早過世人的情景,或者會看見很多奇形怪狀的眾生來找自己,吵吵嚷嚷,日夜無法安寧。這是生生世世以來的怨親債主來登門拜訪了。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
在人身強力壯,福報沒有耗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無法近身。可是等人年老體衰,福報用盡的時候,這些怨親債主就會蜂擁而至。真所謂:牆倒眾人推。屋漏偏遭連夜雨啊!這倒有點像為官者下台後,從前拍馬溜鬚者一夜間突然變成逼債者,人情冷漠,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之時的情景。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人一生中最為恐懼、孤獨、難耐的時候。過去所造諸惡業,一樁樁,一件件都顯現在眼前。所虧欠和曾加害之人,一起都來討債,有仇的要報仇,有冤的要伸冤,被殺的來討命。
這時候的人,哪裡還有心思去想世間的財富、金錢、地位等等,只知道這些都將離自己遠去。在這種情況下,幾乎都不需要人勸了,一切都已經放下了,也看破了。亡命在即,世間的一切如夢如幻,有道是人不知道,心知道。法性有知。就像是一個死刑犯已經知道了自己被執行的時辰後,萬念俱灰的場面;又像是某個人連遭橫禍,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時,真實的世界一下子呈現在眼前,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一點含糊、憂鬱都沒有了。
一生來的爭鬥、貪婪、執著都變成了夢裡的景象,而這個夢終於醒來了,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看法一下子改變了,這個念頭一轉變,就恢復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善言也就隨之而出。當然,如果在世時所造惡業太重,被怨親債主糾纏得很厲害的人,瘋癲、哀鳴、癡呆都是常見的現象。如果真是這樣,到了這步田地,也許連最後夢醒的機會都看不到了。
是得是失,是憂是喜?難以言說。總算明白了人生的真相,是得是喜。可惜一切為時太晚,無法從頭開始,是失是憂。尚有時日的人,並沒有從中感受到什麼,仍將重複這個悲劇,那就是人之悲哀了。
很多人只有在每次參加完追悼會之後,才會對人生有點感覺和體會。但要不了多久,家人之間、親朋之間、同事之間的爭吵又烽火再起了。能搶的搶,能貪的貪。誰說什麼都不願相信了。於是,悲劇又將重新上演,一出接一出。沒完沒了。一直等到死在臨頭,再來悔恨、惋惜。這就是人性的弱點,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啊!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糊塗,世間自有大智若愚,聰明智慧之人。不願意坑蒙拐騙,貪贓枉法,謀不義之財。寧願安貧樂道,固守做人的道德良心。有的人仗義疏財,常年救濟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災荒饑民。看似愚不可及,實則聰明透頂。他們把帶不走的財物都變成了可以帶得走的善業,成為他們未來境界提升的資糧。他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臨終時何來的恐懼難耐?有的甚至連地獄都見不到就往生天道,享福去了。孰智孰愚,誰能笑到最後,何其了了分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