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為何有心栽花花不成

人常說“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卻沒有多少人去深入體會其中的意趣。人們大都把它當作人力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而已。既然自然規律使然,所以想也白想。

其實在自然規律面前,人並非無能為力。只要認識到其中所蘊涵的道理,依照其法理而行,就可以利用這個規律來為人服務。正如荀子所言:“君子生非異也,善駕於物也”。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關鍵是用心,妙就妙在“有心”和“無心”上。佛家有云:“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是字字無量義啊!我們在生活中歷事練心,觀察過許許多多的世事滄桑之後,才明白佛法的無上智慧究竟高在何處。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對生活中諸多事實真相,恍然大悟。難怪得其法喜的高僧大德們感嘆:學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有心”則有思,有想,有求,有慾念,清淨無染的心被加上了這麼多東西,那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則妄念紛飛,於是言語行為就會體現出貪、嗔、痴、慢、妄想、分別、執著。在這種心態下,人很容易自我為中心,用識而不用智。人本具的智慧來自於清淨心、慈悲心、喜捨心。不能捨識用根。就不能很好地依照自然法則去做。 ”。如《大戴禮記·保傅》所言:“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起點已經有了偏差,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通過郭橐駝自述其種樹的成功經驗和他人種樹的不成功的做法,強調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針對中唐時期政亂令煩、民不聊生的情況,提出“長人者好煩其令”和不善種樹的人一樣,應該為為官之戒。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正道出了今天很多人“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原因嗎?

郭橐駝種樹的成功經驗和“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在童蒙教育中非常有借鑒意義。 “有心”培養孩子的結果,往往是無原則的寵愛、遷就,其結果必然與家長的心理預期相反。

以這種心態去追求某個人,恐怕很難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因為跟對方一接觸,首先讓人感覺到的就是一種使人厭煩的磁場,言語再動聽,行為再殷勤,總給人一種做作和虛偽。越發讓人害怕和懷疑,心裡就越沒有底了。對方不知道你哪句話是真,哪句話是假。跟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在一起,那裡會有安全感啊!快樂心,愉悅感也就無從生起。要知道快樂本是平常心,是人本具的真心。捨掉了真心,就只剩下虛妄心了。這就是一些人跟別人見面後無法給對方一個塌實、可靠、可以依傍等印象的原因了。常言道:無私則無畏;心底無私天地寬。有求,有想,就是有私心,表現出來的就是不開闊、狹隘、自私了。

“無心”並非是沒有心,如果沒有心,那就更糟糕了。真正的“無心”應該是無私心,不動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沒有任何的攀緣之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心態自然給人一種輕鬆、和諧、愉快的感覺,絲毫沒有做作的成分。看似沒有特點,沒有個性,其實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最能讓人感覺舒服的人的天性,這才是一個人與他人相區別的魅力所在。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無心”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想裝出個“無心”就更不可能,因為裝本身就是妄心,只能是弄巧成拙,越裝越糟糕。正確的做法是以誠待人,表裡如一。謙恭有禮,自卑而尊人。把自己看小一點,把別人看大一點;多替別人著想,少替自己打算;多看別人優點,少找別人毛病;多用善心、善念、善行,少用惡念、惡語、惡行。與人交往過程中沒有控制、佔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與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為而治,則一切的收穫,就盡在不言中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