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間,不能不與人打交道,與人交往,少不了言語的交流。人常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同樣的語言,不同的語氣就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同樣的意思,不同的人說出來,也會有不同的作用。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三伏寒。因此,與人交流,言語不可不慎。言語不慎,就可能招致災禍。生活中有多少矛盾、誤會、煩惱、衝突乃至於戰爭都起源於一句話。一句話可以使人功名成就,也可以使人身敗名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少一言興幫,一言喪幫的事例啊。
正因為言語在社會交往、交流中的重要性,所以歷來的聖賢們無一不特別重視。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口為禍福之門”;孔夫子教學所開設的四門“課程”中,言語就佔一席,而《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言”,這就是在強調言語的重要性;佛給人們講十善業道,“身”講了三條,“意”講了三條,而“口”卻講了四條,可見佛對言語的重視程度。從這裡不難看出,聖人們是在告誡我們,與人交往,言語不能不慎,因為它是禍福之門,吉凶之道。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見有些人說話卻非常隨便。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什麼話過癮,什麼話解恨就說什麼,不惜踐踏他人的人格和尊嚴,也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修養,全然不顧別人的反感和厭惡;網友之間留言,想到那裡就說到那裡,隨心所欲,不負責任,把無知當個性,好像永遠都不知道這是個大眾交流的平台,不知道多少人會因為你的言語而對網友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家庭成員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也往往因為一些不慎的言語產生誤會、矛盾,關係緊張,甚至破裂。這樣的無謂的結果,如果我們說話之前稍加考慮,就能夠避免。 “話到嘴邊留半句”、“沉默是金”不能不說是經驗之談。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給別人留面子,又何嘗不是給自己留面子。意氣用事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只能是讓別人改變對你的看法,越來對你越“敬而遠之”,惹不起,躲得起啊! “仁者無敵”,一個“仁”字,講得多好啊!仁者,二人也,說話做事,不能只圖自己痛快,還要想到別人,想想自己的言行,是否妨礙了別人,是否會傷害到無辜,是帶給別人快樂,還是帶給別人煩惱?具有這種意識的人才可稱之為“仁”,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這就叫”仁者無敵“啊!不然,怎麼被人厭棄的,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單方面的,要一分為二地去看。 "世間無好醜,好醜在人心。"說者無意,聽者何必有心,真正有智慧之人,從來不會為別人無謂的言辭所動,心平氣和,如如不動,對於不該聽的話堅決不聽,這樣自己的身心才能得到安樂、清淨。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的心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每天都跟人接觸,每天都生悶氣,我們的心就會變成盛裝別人污穢的垃圾筒,心情不好,衰老加快,相貌變醜,疾病纏身。 。 。 。 。 。 ,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何況一般人說話,也是隨口而出,有口無心,根本就不是心裡話,只是習慣於那樣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對這樣說出的話計較,沒有任何必要。他隨口說出的話,轉身就忘了,而你總記在心裡,想一次,受一次傷害。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幹嘛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啊?為別人這樣活著,因別人的言辭而苦,這樣的人,有何快樂可言,又有何智慧可言?
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首先應該改善自己的交往環境,有選擇地跟人交往。識人多處是非多,知事多時煩惱多。要不斷增強自己健康的免疫系統,那就是開闊的境界,博大的心胸,如果學不來藍天和大海,學做一個棉花包也行,這絕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自我保護的強大精神武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